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
- 资源简介:
约12000字。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诗词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思想感情是高考古诗鉴赏的重中之重。
一、炼字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翻译句子)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例题回顾: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的“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观点)不好。“冲”是突破障碍的意思,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感。“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
练习
1.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2.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3.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2.(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3.“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二、意象类
1.意象分类及作用
单个意象:(1)托物言志;(2)象征诗中人物的某种精神;(3)贯穿全诗的线索。
多个意象:(1)营造氛围意境;(2)塑造背景或环境;(3)奠定感情基调;
(4)意象组合,有画面感,给人想象空间;(5)借景抒情,表达人物某种精神或情感
2.意象位置及作用
开头:点明时间地点;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形象;为人物出场做铺垫(提供背景);
照应标题;表达诗人情感。
结尾:以景结情、含蓄蕴藉
答题模式: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意象特点应该关照哪些方面?
角度:远近、高低 形态:动静 感情:乐哀 特征:虚实 色彩对比(包括明暗对比,冷暖搭配等)
觉知:嗅、视、听、触、味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 手法:想象、联想
例: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
通过描写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海畔”的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被狂风刮光,枝梢也被狂风折断的景象,描绘行军环境极为恶劣的景象。交代了环境,提供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达从军将士无所畏惧、昂扬坚强的精神风貌。
练习
1.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