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表达效果
- 资源简介:
约6810字。
考点解析:表达效果
【前言】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表达效果”的那些题,答案是从哪里来的?
就拿语言表达来说,新高考目前考了两种题型:
1、原句和改句,表达效果分析;
2、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分析。
两种题型,其实都是“比较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暗含着“用与不用”的比较。
既然是比较,我的问题是:比较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哪里来的比较呢?有了标准,跟标准一对照,答案不就有了吗?
【正文】
一、衡量标准
衡量标准,即语言表达的理想状态,最佳状态,通过恰当的语言文字形式,达成了理想的目标与结果。
理论上,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是,结合上文概念分析,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选材——表达什么,是首要任务。选材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
②方式——怎样表达,是技术技巧。方式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
选材和方式——是从文本的角度说。
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是从结果的角度说。
所以,分析表达效果,就是分析文本构成,分析该构成是否达成了“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这样的结果。
我把它简化为一个公式:效果=事+人。
事,指文本分析。文本分析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特点。
人,指结果分析。结果分析,主要指“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达标分析。
事和人,是出发点不同的分析,两者之间有交叉和重叠。
表现在考题中,具体是什么样子呢?答案是不是都从这里来的呢?上述理解模型能不能解释已有的高考题?
二、高考题举例分析
语言表达的表达效果,在考卷中,既可能出现在第三大题“语言文字应用”,也可能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小说、散文、诗歌)。
这里,为了阐述的方便,我们分为两种:应用题和阅读题。
(一)、应用题——语言表达题的表达效果分析
【例1】【2020新高考(山东)卷第20题】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