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细读精讲
- 资源简介:
约9630字。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 并序》 细读精讲
教材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2,瓶无储粟,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6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7,诸侯以惠爱为德8,家叔9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0,心惮远役11,彭泽12去家百里,公田13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4。何则?质性自然15,非矫厉所得16。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7,当敛裳宵逝18。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19,自免去职。仲秋20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21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22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23,奚24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
……
作文讲记
退守自然,真实书写
——陶渊明的隐逸归田情结
一、退守的传统:隐逸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当中,一直存在着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即使是一直以积极入世的面貌示人的儒家,也不免在这条隐逸与入世的道路上有所徘徊。更不必提老庄一直以来对自我生命状态的重视。而这两种隐逸观念对后代文人影响颇深,间接形成了后世独树一帜的隐逸文化。
冯友兰认为“道家者盖出于隐者”,在《骈拇》当中便论述了道家对于名利的看法,其中更是暗含了隐逸的想法。“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