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学案
- 资源简介:
约25440字。
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
结尾情节类型不同,其作用各异:
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空白结局: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悲剧结局:深化主题,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感动,引人思考。
喜剧(大团圆)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令人欣慰愉悦,凸显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的影响和塑造的角度分析,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等方面分析,一般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对表现环境的作用: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给读者的心理感受: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衣
孙博闻
隆冬已至,惹得人频频打颤。
这片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年头儿了。顺子一家就住在这儿,据街坊邻居讲,顺子一家四口,除了顺子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她患了耳疾,听不清人讲话;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父亲,他常年都抽着散花牌的烟;还有一个已经远嫁他乡的姐姐,好几年都没联系了。这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苦贫寒,顺子在家附近给人打零工,卖过报纸、洗过鞋、修过自行车,最近又换了份差事——在巷子口给过路的人发单子。老父亲愈加年迈,身体不吃力了,帮街坊邻居收收废塑料瓶,也赚不了几个钱。老母亲更不中用了,半聋的她整天呆滞地望着窗外,盼着儿子回来,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做几个简单的手工。
冬天的早晨,天色亮得特别晚。顺子还没等天亮就摸索着出门了,留了几个昨夜的馒头在小方桌上,好让父母起床后垫垫肚子。顺子一如往日地来到巷口发单子,他琢磨着等干完今天这份工,就去集市里给父母添件棉衣。今年的冬,实在是冷得让人受不住。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一上午过去了,顺子也没发出去几单。顺子有些着急了,不断搓着那双紧握着单子的被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穿了好几个年头儿都有些开胶了的鞋子,神情无助又局促。冬日里的一整天实在是溜得飞快,眼看夜色将至,顺子一咬牙,急急忙忙收起没发完的单子,骑着那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自行车向集市驶去。看着五花八门的开襟棉衣,顺子露出了辛苦一天后久违的笑容,而后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他与卖衣服的女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处可以感受到顺子一家的清苦贫寒,如没有多少收入、年老体弱的父母,顺子开胶了的鞋子。
B. 母亲“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为后文母亲过世留给顺子棉衣埋下伏笔,令人感动。
C. 顺子去买棉衣时露出笑容,他为能孝顺母亲而感到满足,“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是怕带的钱不够。
D. 最后写“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说明顺子很有文化,具有诗人气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体现冬季的寒冷。
B. “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等细节描写,表现出顺子出工不利的着急和无助。
C. “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与“空荡的房间”形成对比,突显顺子的绝望。
D. “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缝制棉衣的模样”运用想象,写出顺子对母亲的思念。
8. 简要分析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9. 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摸灯
宋以柱
宋学利,淄博人士,生长在沂河岸边。外地人都管淄博人叫“淄博鬼子”,这个称呼的意思里,至少有鬼点子多这一点。宋学利就属于鬼点子多的人,而且是从小就鬼点子多。
宋学利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人多地少,地少人就穷,吃不饱饭的家庭也比比皆是。宋学利家里就经常断顿,吃了上顿,没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