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审美的完美交融——教《故都的秋》有感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8/9 7:39:1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74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700字。 
“物”“我”审美的完美交融——教《故都的秋》有感
农十三师红星中学 谢其禄 刘星提
内容摘要:我们在课堂上分析一篇课文往往从结构、语言、情感等入手却很少从其它角度入手,对《故都的秋》就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意境入手对进行分析,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角度展示出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展示出读者对作者深沉情感的细腻理解。这样可以扩展范围、转换角度去理解文章,不掉入俗套。也给学生换了口味,更能调动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积极性。以达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高中语文语文课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所倾注的感情,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使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升华为品位语文课文的意境美起决定作用。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动情于人。
  《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导语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音乐美、图画美、语言美;三个角度:听、说、看入手的。课堂开始饱含深情的给同学们范读课文,同时配有轻音乐《雨的印记》,还有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美丽的图片。上面说到的这三点是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来跟着作者的思路,更深切的体会文章的情感而刻意加的,这只是抛砖引玉,因为文章当中这三美无处不在。对课文的理解绝离不开这三点,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音乐可以把艺术的表情因素发展到极致,成为表情艺术的顶峰。”(《美学入门》光明日报社1985年出版)让学生自发的去感受美。
  朗读课文的时候我把自己理解的真情深深地融入其中感染、打动学生,使同学们完全陷入这种情境之后再让学生反复地吟诵,就可以完全的陶醉于故都的秋景中,陶醉在语言的优美的旋律中,他们读了还想读。朗读是耳、目、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是把作者无声的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学生有声的口头语言的活动。 比如这几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的排列起来,回旋往复,正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章那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的美,可以充分地感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的美、所表达的意蕴的深刻,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于一体,产生共鸣。
的确,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音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的意境其具体审美内涵有四个方面: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美学》朱立元高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