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11
- 资源简介:
约5290字。
13.2 《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 了解有关宇宙的基本知识,体会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解说词的文体特点,了解文中关于宇宙的基础知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宇宙,培养宽广的胸怀。
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难点:品味文章在说明过程中加入的议论、抒情语句,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重点:了解并运用说明方法,学会分析句子,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学习提示
《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文章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物种起源》是有着重大影响的经典科学论著,从节选部分也可以领略其学说的基本风貌。《宇宙的边疆》则是一篇当代科普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宇宙的全景。
梳理事实,从中发现基本规律,作出结论,这是科学的基本工作。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明确事实、规律、结论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在《自然选择的证明》中,作者观察、概括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由此展开分析和推论,证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阅读时要理解其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初次接触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经典,可能会感到很难。其实深文也可以“浅读”,能了解基本内容,对论述方法与思辨力量有初步的印象,就可以了。相比之下,作为科普作品的《宇宙的边疆》比较好读。学习时除了关注其中介绍的宇宙知识,还要梳理讲述的顺序,理解作者为何这样安排内容,以及从哪些方面引导我们认识宇宙和人类的关系的。
这两篇文章分属学术论著和科普作品,表达方式、语言风格都有所不同,学习时要注意比较和思考。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晚上我们最喜欢躺在地上望着夜空,遥远的宇宙让我们浮想联翩,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二十世纪以来,宇宙科学不断发展,加上大众传播媒介手段的多样化,天文学进入大众化的黄金时代。1980年,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纪录片《宇宙》问世,与这部纪录片相配套的解说词《宇宙》也得以出版,成为《纽约时报》连续70周的最佳畅销书,该书被译为十多种文字,在80多个国家发行了500多万册。
二、作者介绍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行星学会的成立者。萨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长期担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参与了美国的太空探测计划,并在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