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65
- 资源简介:
约10690字。
香草遗风,精神永续——《离骚》细读
一、教材分析
学习提示:《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二、学情分析
【文本勾连】高二下的学生已经学过《屈原列传》,对屈原的生平以及人格精神已有了初步了解,在学习《离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勾连《屈原列传》的内容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字词疏通】《离骚》在文本意思的理解上难度很大,且实用价值并不高。所以需要在课前布置翻译作业,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文理解清楚《离骚》选文的字面意思,教师着重分析关键句子。
【精神价值】学生对屈原的人格精神只有初步的标签式的理解,而对屈原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之后的心路历程并不非常清楚。本次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清楚屈原的心理变化,深刻理解其遭遇挫折后的坚守。
三、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参考疏通文本,了解《离骚》的语言特点。
思维提升与发展:通过诗人的心理来深刻理解诗人的情志。(重难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离骚》的传世意义。
四、教学预设
《离骚》的教学难度比较大,教学尽量化繁为简,专注于文本的细读与理解。
本次教学偏向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以教师讲授、领读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穿插相关问题,以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
五.预习作业
1. 翻译教材中的《离骚》选文全文。
2. 根据以往所学,写一份屈原的简历。
【设计意图】提前理解全文,降低课上理解的难度;检测学生对屈原的理解程度(起点)。
六、学习过程
【导入】
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中《离骚》的演绎片段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师引导语:几个月前学习的《屈原列传》让我们了解了屈原的生平,这位“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三闾大夫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再通过屈原自己的《离骚》来看看他如何书写自己。
(一)楚韵诗魂漫溯:文学常识
1.印象中的《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楚辞的最高成就,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且最长的抒情诗。
《屈原列传》中关于《离骚》的介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