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诗文有别,探寻诗歌形式美”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070字。
第七课时:诗文有别,探寻诗歌形式美
【课时定位】
本课时是单元教学设计的第 7 课时,也是第二课段“探究:比较阅读,探寻诗意”中的第 5
课时,起到总结第一课段与第二课段的作用。本课时要对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经典篇目
进行梳理总结,探寻古典诗歌在音韵、结构、色彩等方面的形式之美,明确诗文区别,感悟文
体之美,同时为第 8 课时朗诵比赛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对比分析,探究古典诗歌音韵与结构之美。
2.品味赏析,发现古典诗歌色彩之美。
3.创作比较,明确诗文区别,感悟文体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比分析,探究古典诗歌音韵与结构之美。
2.品味赏析,发现古典诗歌色彩之美。
3.创作比较,明确诗文区别,感悟文体之美。
教学难点
对比与赏析,探究古典诗歌音韵、结构、色彩之美。
【课前作业】
1.合作填表,梳理归纳本单元诗歌相关知识。
2.分组诵读本单元诗词(或片段),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教法学法】
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支架】设置情境,明确研习任务
经过前面几课时,我们完成了本单元的古典诗词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将触类而通,共同
探究诗歌的形式美,并以此为主题为学校深读工程“读书节诗词大会”展示活动中的“诗文有
别”展区制作图文并茂的展板,帮助参观者深刻体会诗歌区别于文章的独特魅力。
【学习任务一】:交流展示,发现诗词特点
【课前任务】合作填表,梳理归纳本单元诗歌相关知识。
【资源支架 1】
“中国对诗歌中‘音乐美’的意识觉醒得较早,这体现在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中。即使这时候还没有出现所谓的音韵规则,但是通过反复的吟诵,我们公发现大多数的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语音的抑扬、节奏本身就属于一种音乐美。”(姜勇军、彭煜媛《以音韵之石,攻诗词之玉》)
【资源支架 2】
“我们知道四言诗是二步律,一个单位两个音步(节拍)这是诗歌自《诗经》以来最基本
的诗行形式。《离骚》打破了这个格局……屈原的诗歌一行出现许多节拍。”(冯胜利《〈离骚〉
的韵律贡献》)
【资源支架 3】
“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望海潮》和《扬州慢》词牌名分别为二人首创,两
首词作也极富声韵之美。” (选自教材学习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