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310字。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专题解释】
联读《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领会王羲之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陶渊明辞官返乡、欲乘化而归尽背后现实的苦痛;感受晋文士精神世界的深情与超迈,并探讨晋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1.朗读课文,读准字词:癸丑、修禊、急湍、流觞、形骸、嗟悼、轻飏、眄庭柯、出岫、景翳翳、西畴、或棹孤舟、曷、遑遑、东皋。
2.了解这些词语及句子的意思:流觞曲水、修短随化、心为形役、三径就荒、云无心、鸟倦飞;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任务一 正字音,释难句,初明文意
1.朗读以PPT呈现的预习任务中的字音。
2.检查预习任务中的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情况。
如:“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据羲之尺牍“惋伤之甚,未能喻心”“举目摧丧,不能自喻”“哀惋深至,未能喻心",此处“喻"释作"消解、释怀",强调了对死生无常不能消解、释怀的痛苦。
3.学生提问借助工具书还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师答疑。
任务二 析疑虑,粗理文章思路
1.作家施蛰存认为《兰亭集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赞同这个观点。首先,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写悲痛,悲得突然。其次,将“死生亦大矣"加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后缺乏内在逻辑。再次,“岂不痛哉”痛者为何?“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悲者为何?均不得而知。
不赞同这个观点。作者先写兰亭的胜景雅事,由此联想到美好易逝、人生短暂,进而抒发人生的悲痛,最后表明对生死的看法,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隐晦地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2.金人王若虚认为《归去来兮辞(并序)》是笔法乖违的“追录"之文,而钱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