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学设计8
- 资源简介:
约4410字。
《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掌握《燕歌行并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 学习诗歌中的环境渲染、对比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3. 理解诗歌的多重主题,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2.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
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的音韵美。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不少边塞诗,你们还记得有哪些吗?
学生 A:我记得有王昌龄的《出塞》。
学生 B:还有王之涣的《凉州词》。
老师:非常好!这些边塞诗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们描绘了边疆的壮丽风光,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燕歌行并序》。这首诗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2.了解作者
高适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年轻时喜欢四处游历,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性格豁达,不拘小节,对人生充满了激情和追求。
高适的诗歌风格以雄浑奔放、气势磅礴见长,他的作品中常常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诗像一阵狂风,能吹走人们心中的阴霾;又像一团火焰,能点燃人们内心的激情。
高适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燕歌行》。这首诗描写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艰辛,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此外,他的《别董大》《蓟*门行五首》等作品也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高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经在官场中沉浮,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气节和理想。他的诗歌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颗炽热的心。
3.写作背景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是一首有名的中篇叙事长歌。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主要涉及到公元738年黄河军阀混战的历史事件。在唐代,黄河流域是军事、政治、经济的重要区域,而燕地(今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则是边防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