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同步练习51
- 资源简介:
约6960字。
12.《拿来主义》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2.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面花大量笔墨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3.快速阅读《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四篇文章,完成下表。
篇目 表达观点的句子 作者的主要观点
《劝学》
《师说》
《反对党八股》
《拿来主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
B.《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
C.《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
D.《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
B.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
C.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
D.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
6.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
B.《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
C.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D.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神韵。
7.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他写作《拿来主义》的时候,不少人对文学遗产不敢接触,中国的、外国的旧文化都不要,好像一接触就会被染污、被俘虏过去,不得了。他们也说要成为新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