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良机

作者:武乡中学 曹贵彬  时间:2007/4/28 0:38: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66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许多语文教师也都在这方面总结不少宝贵经验,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批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与学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把握好这个过程,抓住这次交流的良机,我们会收到作文训练以外的良好效果。这里我就把自己的粗浅认识谈出来与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作文教学之路。
  一、用“心”阅 读,入文体会
  我们都知道,只有用“心”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是佳作;我们同时得承认,只有用“心”去阅读学生的“作品”,才会给学生作文以较为准确的评价,才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尽管教师无论是写作还是欣赏方面都可能远在学生之上,但我们还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认识的层面,深入到文中的“情”和“境”,思学生之所思,感学生之所感,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批改好学生作文。当然,并非所有作文都是佳作,并非所有作文都能使人爽心悦目,相反肯定会有一些作文需要动“大手术”,肯定会有一些作文会使读者头疼,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何不以欣赏的眼光去捕捉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认为某些作文一无是处、一塌糊涂的心理是不利于作文教学的,毕竟学生需要不断训练,才能不断进步。有天生的秀才吗?欣赏与理解不也是一种享受吗?会用“心”阅读,才有可能做到“心”与“心”交流。
  二、客观定位,精彩评点
  如果说批阅是“接受信息”的话,那么评点批注就是“反馈信息”。给学生作文客观定位非常关键。究竟自己的作文会是一个什么水平,问题在哪,学生心里有一个“期待期”。许多学生一拿到老师批阅过的作文本,总是会迫不及待地仔细阅读批语。若看到的只是笼统的批语,学生会觉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自然就谈不上有所收获,期待值“归零”时,作文训练效果也趋于零;批语中尽点作文的毛病,学生会逐渐失去信心,失去兴趣。越是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自卑心理越严重,因此越是较差的作文,我们越要从中寻觅到比较积极的“因子”,越要鼓励学生加强训练。老师欣赏的态度,恰当、精彩的评点像涓涓细流淌过学生的心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从这些批语中,学生也会领略老师的语言功底,完成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一次在以“泪”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一位学生以《落泪的经历》为题目写了自己迷上网络后父母深夜找到自己后的懊悔。笔者在批语中写道:“泪是最真实的情感,也只有流过泪的人才是动过真情的人。愿泪水的瀑布猛烈地冲刷去我们心灵的灰尘,还我们一个崭新的自我。”另一位学生以《泪的价值》为题目写了一篇散文,文笔颇为优美。笔者在批语中写下了这样话语:“泪似珍珠——如果泪能促人奋进;泪如珍珠——如果泪能使人清醒。”一位学生在《隔膜》一文中道出了自己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的困惑,他在文中写道:“我不知道打开我与父母之间隔膜之锁的钥匙在哪里。”笔者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在批语中写道:“世上最厉害的锁是心锁,沟通是打开心锁的钥匙;世上最难解的结是心结,真诚是打开心结的妙手。”之后又及时找这位学生谈心,化解他与自己父母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作文的批阅至少包括“评”、“点”、“注”、“改”:“评”主要是评定作文等级,档次,无论用什么标准评定,都要客观、委婉,最好含鼓励成分多一些,让学生乐于接受;“点”主要是点拨、提示、矫正,引导学生按作文要求行文,点的要精当,要具体 ;“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尽量用旁注的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知道哪有问题,并且会很自然地把老师修改过的句子与自己以前的句子加以比较,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教师恰当的批语传递着对学生作文的反馈信息,这样就完成了交流的第二步。
  三、面批指导,巩固效果
  对学生作文进行当面指导尽管比较费时费力,但其效果却是明显的。面对教师的批语,可能有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时面对面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在每次作文批改后,有针对性对部分学生进行当面指导,交流看法,共同做出修改。面批使教与学距离最短,容量比较大,效果比较直接,在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建议。这样的交流当然还可以增强师生亲和力,从而利于教学。
  四、指导作文,启发做人
  作文的批改不能简单的“就文论文”,而要善于通过该篇作文的写作激发、启迪学生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思考。教书与育人分不开,作文与做人分不开。文如其人,人如其人,从“大作文”、“大语文”的角度讲,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问题,它涉及到许许多多领域,很多作文以外的东西有时很容易从作文上表现出来,如学生烦躁的心态,苦恼的事情,麻烦的纠葛。这些一旦在作文中出现,很有可能是学生向老师发出的“SOS”,我们能简单从作文角度去理解吗?能简单批上“跑题”吗?笔者不止一次在作文中看到学生向老师“求救”:有谈及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的,有诉说学习压力之苦的,也有倾诉青春萌动困惑的,其言之切切,不能不使人一次又一次感到责任的重大。这看似超出了作文的范畴,但这又实实在在没有超出我们教育的范畴。此时教师的批语难道不是一剂治疗学生“心疾”的良方吗?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矫正学生的心态甚至比教给学生作文技法更为重要!
  总之,作文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因而作文所展现出来的也是一种综合的东西。教师应把作文批改过程当作师生交流的过程,通过作文,不仅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文笔功底,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倾向;通过文字(批语)、话语(面谈),用“心”打开“心锁”,用情开启思维。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佳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