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心寒”可以了得——唤醒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作者:liyong770821 时间:2007/5/7 1:08: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92
(一)语文考场上
不少热爱语文才华横溢的同学折戟沉沙令人扼腕,而一些只在高三复习阶段冲刺一下的理科高手因为掌握了应试规律而高奏凯歌,语文教师常在得知学生考分后大跌眼镜。
(二)公开教学时
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照搬时髦理论,术语联翩紧跟潮流,教学过程展开激烈讨论,论辩双方口若悬河,电脑制作日趋精致,相关资料大量下载……但游离文本的思辨、事先设计的讨论犹如美丽的泡沫,转瞬即逝,学生对这种热闹的表演并不欢迎。
(三)教研活动时
有的老教师慨叹以前的教学驾轻就熟,而现在却越来越不会教了;有的新教师疑惑为何克隆名师的教案却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实际上,语文教学不是传达清晰明确的定理公式,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复杂微妙的深刻情感,需要情感的投入、心灵的撞击。由于对象、情境的变化,任何一次精采的教学都是无法“拷贝不走样”的。
(四)课外学习中
经典名著乏人问津,必读书目形同虚设,应试秘招大行其道,模拟试卷铺无盖地,……喂肥了书商的腰包,掏空了学生的内涵。
另外,由于强势外语的巨大冲击,社会心态的功利浮躁,语文教改举步维艰,当我们面对一批批精于逻辑而情感苍白的“空心人”时,怎一个“心寒”可以了得?
叶澜先生曾著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并具体地指出,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唤醒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问题,探讨如何以“对话”的方式把教学引向具有无限可能性、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状态。
一、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日渐隳沉
当前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演绎生命的文本沦为化石
选入教材的文本应当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但为何学生在阅读时,总感觉不少课文失却了血色?原因大略有四:l、意义的迷惘。例如文言是中医武术等国粹的最佳载体,但我们在学习时,从未见到这些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本,令我们对文言学习的意义疑窦丛生。2、话题的错位。每个时代都有处于社会兴奋中心的人文话题。这些话题作为一个强力磁场,使历代文本都呈现出新意。如生存之轻重、异化与荒诞、人格独立、人与自然等当代话题,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但现今教材探讨的常是与时代脱节的话题,缺乏与学生对话的真诚姿态。3、活体的肢解。有些作品应当慎用节选。如《红楼梦》呈网状式结构,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没有认真的前期准备,阅读时必然一片茫然。教材中曾入选《林黛玉进贾府》一段,为了讲解清楚,教师必须花很多时间交待其中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等到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理清头绪时,原有的阅读兴趣早被消磨殆尽了。正如从血管绵密的活体上截下的一只美手,瞬间就会生机全无。与其如此,还不如放一篇漂亮的评价文章,在学生心里先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4、兴趣的扼杀。我们的教学常常拔苗助长,不少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学生在学习鲁迅的一些杂文之后,只会鹦鹉学舌般地背诵一些现成的答案,根本难以理解鲁迅那些沉痛的深刻。浅表化的理解,造成了对鲁迅的严重误读,其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在“文革”中,《孔乙己》成了丑化读书人的恶毒漫画,《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则被演绎成了对同胞无尽的折磨的现代悲剧版。更有甚者,不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此失去了今后在一个适当的时机与这位思想大师对话的机会。因而,让我们努力使学生捧起鲜活的文本吧,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酣畅淋漓地养一养书卷文气和浩然正气。
(二)教学张力的两极双向萎顿
底蕴积累需要甘于寂寞的渐悟,对人和物的了解,只有在多维观照中才能彻悟真谛;灵性启蒙则需要自由浪漫的顿悟,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只能产生于奔放不羁的心灵。而现在所谓的科学化试题,既忽略了阅读积累,又窒息了灵感激情,使围着考试指挥捧旋转的教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三)未经整合的元素群语喧哗
文字信息的泛滥、语言运用的失范、当代范本的匮乏、学科要求的驳杂、文化传统的断裂、价值观念的混乱……使语文教材中常常出现相互矛盾的元素。例如在西方价值观念的视角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凌乱不成系统的。而传统文化中许多可贵的元素,如法家严格的法治思想、墨家严谨的科学精神、道家神奇的浪漫想象、周易精微的哲理思辨等等,都未能在语文教材中被有效地激活并整合进学生的价值观中,殊为可惜。
(四)学生学习的过程全面异化
多向的交流窄化为单向的灌输,丰富的体验异化为机械的训练,这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从得以体现,因而离文本的生命越来越远。
二、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多维观照
其实,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首先这三个要素均非单一的质点,而要受到纵向的时间因素与横向的空间联系等深刻的影响。例如关于文本,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提出过一种“透视主义”的观点。即一件艺术品作为体现种种价值的系统,有它独特的生命。它的全部意义,它的价值,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时代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亦即历代的无数读者、批评家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一般的文学批评家都要根据自己时代的文学和文学运动的需要,来重新估价过去的作品。我们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要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有其发展过程)。其次,这三个变化中的要素再加上生活,四者之间构成的并非一个静态的平面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结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话类型。
现仅以“学生”这一要素来看,对话是使其眼界胸怀由狭隘走向开阔,人生格局由促迫走向恢宏的过程。具体而言,含有这样四种维度:
(-)内向探寻中的反思与追问(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
这是学生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活动的反思,日记、随笔、杂感是展开这种对话最为常见的手段。我们可以在此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性的自由写作”。
(二)自由阅读中的理解与感悟(学生与具体文本的对话)
由于文学作品特有的含蓄性、多义性,学生在阅读时必须依靠自己不同的前判断与作品进行“视野融合”。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不应把理解设想为好像是人的主观行为,理解是将自己置于传统之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不断地融合在一起。”“理解永远是不同的理解,理解的过程永远不会最终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使文本中幽暗隐秘的意象逐渐明亮鲜活起来,同时唤醒潜伏在无意识深处的巨大能量,获得有益的经验、深刻的教训和榜样的力量。
(三)对话过程中的明朗与启示(学生与其他个体的对话)
这里的其他个体包括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所有教师、同学和家庭成员以及文本阐释者等等。具有不同学识修养和人生经验的其他个体对文本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阐释,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示。同时,学生在表达自我的见解时,能使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更趋清晰。
(四)理性思考后的顺应或反抗(学生与当代背景的对话)
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代背景的深刻影响。规范的价值取向、强势的话语系统,使学生在很快社会化的同时,也丧失了“立体性的自由阅读”的能力。而一个优秀的阅读者,能够在丰富的阅读之后,对当代生活作出理性的判断,在正处转型期的社会中采取一种最佳的生存姿态。
而教师作为对话活动中“平等者中的首席”,对自我的阅读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文本不但要能理性把握,即从学科意义、单元组合、精细解读等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而且要有个性感悟,要以自己独特的人文底蕴和生命经历,秘响旁通地阐发出文本另一种的意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徜徉瑰丽多姿的精神世界,感应一流作品的精神脉动。
三、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激活
要唤醒激活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师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调整生存的策略,重构自我的底蕴
要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富成效,教师不应是一根只会燃烧自己的可怜的蜡烛,而是一个在辉煌中同时照亮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火炬。在很长一个阶段,我们语文教师的学识修养中,既缺乏西方学者那种深沉的哲理思辨,续密的逻辑推理和完整的资料积累,又丧失了传统固有的那些含蓄的丰富意蕴、诗意的轻松笔调和俏皮的灵活机智。神经麻木,灵感僵固,使原本诗意盎然的激情对话无奈地沦为了阳刚隳沉的可悲嗫嚅。通过反思我们领悟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追求双赢式的发展。明确了语文教师的自我定位,我们应重构一个合理的人文底蕴。首先,我们要热爱阅读,自觉超越粗陋的快餐文化,沉潜浸润于语言出色的文本,含英咀华,敞开自我心扉,迎受八面来风,无限地扩展自我的精神地平线。其次,我们要考虑到时代背景、文本解读、学生兴趣等等的动态变化,不断融会贯通地对文本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意义作出质朴的体认,向学生传播“健康的常识”。要用一生的智能和经验储备激活每一次课堂教学。要鼓荡起名著回肠荡气、豪放悲壮的情感激流,或发掘出文本丝丝入扣、鞭辟入里的理性魅力。要用自我人格的魅力和喷涌的激情去唤醒学生对话的渴望和潜在的激情。
(二)唤醒超越的本能,播撒神奇的种子
高扬生命的尊严,增强审美的能力,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内在需要。宋耀良先生在《艺术家生命向力》一书中认为,承载痛苦、追求孤独、超越死亡、深化忧患是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四种生命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重视这些复杂深刻的人类情感,让我们的课堂在多向对话中成为唤醒生命、激扬生命、指导生命的精神圣殿。
有效的对话,需要对话的双方处于相等的精神高度。而由于知识层次、人生经验的差异,在对话的起始阶段,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阅读一流名著,跟大师对话,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地高贵、强悍起来。一部出色的著作,就是一颗神奇的种子,具有丰富的可生成性。当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对各自选定的一部名著有了深刻的体会后,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具有发展意义的对话就成为了可能。
(三)破译文化的基因,欣赏不同的风格
笔者曾经著文指出,对于博大的语文教学,语言可以由低到高地展开言语活动、语言规则、范畴语言、意象语言等四个层面,表现为不断社会化的进程。这里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由此入手解读文本,可谓度人金针,授人以渔,能使学生从相当的精神高度,去理解和体验生命存在的伟大、深奥、瑰奇和神秘。
语文学习应让学生掌握方法,具备一种独特的审美眼光,能够从容自信地欣赏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然而,当我们的高中毕业生不能理性地评析一部完整的电影,对现当代的文学茫然无知时,他们感到的将不啻是失望!
另外,语文学习还应是不断拓展自己精神疆界的过程。要以同情和宽容的心态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风格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丰富自我的审美体验,培养宏大的全球意识。
(四)贯通对话的路径,激励思想的碰撞
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地承认了学生智能结构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可待开发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样的一篇课文,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而不同解读的交流能使我们的理解更趋深入,随着文本坐标的位移,我们可以不断地开发出作品丰富的意蕴。让我们唤醒学生的潜能,用有效的激励追求和谐的交响。
对话的路径是多样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不能囿于偏见,只是抱定一种方法。仅以读者与作品的交流而言,我国宋代就至少有三种欣赏理论,即追寻作者本意的“悬解”、以读者为接受单位的“活参”、读者以亲身体验来完成作品意境重现的“亲证”等。西方当代文论史上,以读者为中心系统立论的也有阅读现象学、文艺阐释学、接受美学等三家,这些理论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可使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更加灵动,更加富有成效。
(五)设置最佳的情境,点燃创造的激情
剑手对决宜在高山之巅,情人对谈宜在花前月下,同样,一个能够激活学生思辨与想象的情境,可将对话弓!向更高的层次。而教学情境的设置,应当因文而异,充分体现出师生双方的才华。可用类似的事件或场景引发对话。如我们曾将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的多幅像片引入张溥《五人墓碑记》的教学中。英国军队兵临城下,六位法国义土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牺牲避免了屠城的灾祸。事件的背景与结果与《五人墓碑记》极为相似,而作为艺术形象,张溥文中的五人是作为一个群体介绍的,而罗丹的雕塑则生动地再现了六位义民的不同的性格气质和行为特征,在视觉效果上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可用相近的意境或风格引入对话。如我们曾将贝多芬、瓦格纳的音乐引入林希《石缝间的生命》的教学中,坚定豪迈的旋律,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对松树那顽强的生命活力的感悟与理解。可用相同的写作技法引发对话,例如悬念可以作为小说《滑台轶事》的教学突破口,在导入课文时,我一口气讲了《蝴蝶梦》、《第39级台阶》、《深闺疑云》、《爱德华大夫》等四部悬念影片的悬念设置技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为悬念手段的比较作好了铺垫。还可用不同的文学流派引发对话。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左忠毅公逸事》时,体验派与间离派的对峙交锋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只有创设好能够触动学生兴奋点的情境,才能有效地点燃富有创造性的对话激情。
(六)预留反思的空间,创造生命的新高
对话永远无止境,课堂教学的结束,决不应当意味着对文本感悟与思考的结束。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是语文教育当仁不让的任务。要让课后作业作为对话活动的有效延伸。如在上完《左忠毅公逸事》后,我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写作题,要求学生就学习中最有感悟的一点展开议论,或以课文为基础进行文艺再创作。结果同学们的创造力令人惊喜。长诗有《长恨歌(赴难)》,小说有《左公蒙难记》、《一名狱卒的内心独白》等,独幕剧中有《夜吊亡夫》、《可法探监》等,更有学生将老师、同学都搬进了剧本,颇有现代派的意味,议论文则有《从左光斗慧眼‘识’英才”说开去》、《“面署第一”是否公平》、《歪批左公(一位明哲保身者的一点想法)》等等,同学们或立论新颖独到,或运用反讽手法,读来令人拍案称奇。总之,这些颇具个性的文字,是同学们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有效解读文本之后的独到表白,是生命与生命碰撞交流之后的思想火花。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本身的生命将更趋丰富博大,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要实现对日常语言的升华和突破。要从尘封的经典名著中发现其原真的表达方式和精神魅力,要以新奇的眼光不断揭示文本的独特性,让对话双方不断地走入崭新的精神天地,感悟不同的艺术风格。让我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崇高的理想,点燃生命的热源,让昂扬的生命之歌激荡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之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