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问题

作者:增城郑中钧中学语文科 肖丽娜  时间:2007/5/17 12:57: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71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语文活动性教学已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与传统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吸收,而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与行为。相反,活动性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它设计的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在动脑、动口、动手中收获知识和能力。这里所说的“活动”,它既是一种载体,也是一个平台。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让学生有了参与及表现的机会;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沟通、交流、对话的平台;化静为动,有情趣,学生乐学等。它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主持会议式等。活动性教学的提出意味着课堂教学将改变以往过分关注“知识授受”的教学局面,而以学生为本,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自主的探究中获得知识取得的愉悦,在相关的活动中求得自身的发展。记得《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走好第一步,在学生的心田播上自主学习的思想种子,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激活语文课堂。下面将从课前、课堂、课外三个环节谈谈学生的活动问题。
  (一) 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
  一节好课的设计,既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正如学者朱熹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疑”。在新授课前,把教材知识转化为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以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上,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分组。把全班学生分为以六人为单位的十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分组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角色,让他们在相互感染、相互激励中营造互帮、互学、互促的氛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
  1、填写作家作品简介表。示例:
  单元 课题 作家(原名) 其他代表作 创作特色
  2、填写预习反馈报告。示例:
  语文阅读预习反馈报告
  班别          姓名            组别       
  ①本课生字词读音归类:
  ②本课生字词解释归类:
  ③请概括本课思路:
  ④最欣赏的语段或佳句:
  ⑤疑难问题列举:
  三、小组进行初始预读,提出问题。预读的目的是为了养成思考问题和互助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是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做好了,就会满堂皆活。
  (二) 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
  课堂既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更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个环节处理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上文提到的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主持会议式,还可采取竞赛、表演式等。这一环节的设计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应着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特级教师肖家芸也说过:“师生谐和教学兴。”可以说,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就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活动。
  其次,要引导学生勇于提问。知识的价值在于问题的存在,新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而对学生来说,“善问”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因为,只有思考者才能产生问题。很难想象,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的人会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提几个“为什么”,用切中肯綮、恰到好处的提问,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处拓展,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新的问题。如果学生提问的能力提高了,就可以促使他们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没有问题的教学是失败的,学生没有问题的教学更加是失败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获得知识,体验情感的重要场所,利用好这一环节,把课堂变成思想交锋、合作学习的竞争场所,就会将一堂课上得有声有色,韵味无穷。
  再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典《论语》告诉我们,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经常应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讨论本身就蕴含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竞争的气氛中求得知识,获得新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还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元有效的互动,使教学相长。心理学也表明: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而。在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并不是自发无纪律的行为,它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与安排,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通常,一个成功的组织者与指导者,他会在宏观上掌握活动的方向,在微观上调节活动的形式,犹如如来佛祖的手掌,掌握乾坤。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离题万丈时,教师在肯定的同时应加以指引,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每次回答问题时都能切中肯綮,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年纪小,经历少。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正是希望保护学生发表意见的热情与积极性,随着他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装的独特感受肯定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和日趋合理。而对于课堂的“看客”,则应以鼓励表扬为主,有时,那些不积极发言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敢站起来,如不擅长口头表达、害羞等。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一个鼓励的眼神,诚挚的话语,同学的掌声等,尽量避免“看客”的存在。即使碰到一些“乱发问”的学生,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而应因势利导,指引他们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我相信,教师通过教学机智来化解问题,总比发怒呵斥要强得多。只要教师作好活动的准备,自然就可以做到课堂控制的收放自如。如果教师赕了保证课堂教学程序的规范化,或者为了确保教学进度,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剥夺走,那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 让学生在课后“动”起来。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上课并不像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而当代学生的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尤其丰富,因此有时难免会出现无法统一答案的情况,这时可将问题留到课外,通过寻找资料的方式解决。这又是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是十分必要的。我在上《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兰芝嫁给仲卿已经三年,为何课文还称她为“新妇”?这问题大出我意料之外,若非认真阅读是很难想到的。我备课时也未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当时这个问题一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热烈的讨论,各种答案纷出,我也一时难以确定,于是要求学生回去查找汉代的民俗。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由课内扩大到课外,以增加课程的容量。
  一位教育界的老先生说过:评价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学生在课后的反映。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无论你在课堂上如何滔滔不绝,如果学生在课后对你所讲的内容毫无兴趣,那足以证明你这节课是失败的。在所有的学科中,恐怕语文教师是最会讲、最好讲的了,但若老师一味地讲,学生就只好一味地听,可是,语文能力哪里是靠听讲就能提高的?难怪有些学生会在课后调侃:热闹是老师的,我什么也没有。其实,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是最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不少高考状元总结成功经验,就有一条:得益于课外。一堂成功的课,应给学生留下回味的空间,引发他们自主探讨与课内知识有关的内容。若果能做到这一点,课堂40分钟所起的作用将会以几何倍数递增。对此,我有一个设想:要让学生在课后动起来,教师可在两方面作努力。一是以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为引子,指引学生登上更广阔的文学殿堂,进行文学作品的专题研读:读《林黛玉进贾府》登《红楼》,读《促织》访《聊斋》,游《荷塘》识自清……二是布置课外练笔任务。或者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后写相关的读后感;或者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可以按仿句、仿段、仿篇章的程序进行。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是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新课程改革才刚刚展开,以后的道路还很长也很艰辛,但我始终相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坚定教改的信念,这场改革必将成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