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应该缓行

作者:四川省遂宁市高级实验中学 廖勉  时间:2007/11/21 13:46: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468
  “角色扮演”是新课标形式下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部分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角色朗读或情节表演,辅助学生感受情景,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的一种活动性教学形式。它与课堂教学的对话、讨论、辩论、研究、演讲等互动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课堂增添了勃勃生机,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这种表演活动往往表面繁华热闹,实则内容浮华空虚,很多时候并不能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应该缓行,究其原因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失落
  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肤浅和幼稚,导致“角色扮演” 成为荒诞的闹剧表演,不但起不到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感悟的作用,反而造成对文本信息的曲解,产生认识的偏差,课堂教学目标也随之失落。
  陈奂生“住招待所”一节的情景表演。女生扮演服务员(大姑娘),男生扮演陈奂生,教师本人教学《陈奂生上城》时,有教师安排两个学生作作旁白朗读。这一教学设想无疑很有新意,教师本想通过学生的扮演,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课文内容,使学生进入情境体验,从“陈奂生”这个角色身上去感受陈奂生特定的人物性格和精神状态,利于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及创作意图的认识。可是,具体表演中除了学生苍白无心的对话、滑稽取笑的动作、矫饰无神的表情和教师故作投入的旁白外,还有什么呢?那位男生上台之始的拘谨无所适从,到最后在讲台上胡蹦乱跳一气,更是引得观看学生捧腹大笑,在场的教师也忍俊不禁。笑过之余,我们不免要问,高晓生笔下的陈奂生竟是这副形象么?陈奂生这个普通农民花五元高价住一宿(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钱)的那份肉痛的感觉“扮”出来了吗?没有!陈奂生想寻个究竟的惶惑不安,接到发票时的惊疑忐忑,出了高价却遇冰霜的忿恨不平,报复泄恨的自私自慰等一系列复杂难言的心理变化“演”出来了吗?也没有!刚刚摘掉“漏斗户主”那顶物质贫困的帽子,却又暴露出精神贫困的转型时期的农民典型形象,从那位男生的角色上体现出来了吗?更没有!角色是扮演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然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又到哪里去了呢?
  新课程虽然强调开放,强调拓展、延伸,强调多元化,但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没有准绳,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基准点,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不能偏离。只有有了以把握文本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才不会导致在教学中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离开了目标的教学,一切都是枉然。
  二、互动式教学的变味
  “角色扮演”缺少必要的氛围营造,少数参与,多数“看戏”,不能真正调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如教学《荷花淀》,教师简短的导入之后说:“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空隧道,回到上一个世纪那战火硝烟的四十年代,漫步于荷花盛开的北洋淀,去感受孙犁笔下的战争场景。”没有配乐录音来渲染教学氛围,也没有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影视片断,教师便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月夜织席”一段。呵呵,教师简短的导入语就这样让数十位学生变戏法似的穿越了时空隧道?学生坐在教室里就真的置身与他们相距半个多世纪的四十年代去了?毫无疑问肯定是没有,要不然就是乘神州五号随杨利伟升天去的!而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也只能算是给大家把文字内容念了一遍,没有揣摩,没有情感,更没有氛围,又怎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进入到探讨体验的学习氛围中去?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任课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营造必要的课堂教学氛围,玩的是“空手道”,表演者似乎为“表演”而极尽表演,其余学生似乎为“看戏”而看戏,课堂调控不好,说不定有人在闲聊旁观,有人在谈笑附和,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地进入情境,结果无效参与课堂学习,这究竟是语文课堂呢,还是闹剧表演课堂呢?互动式教学又体现在哪里呢?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在这一堂课里都能够毫无疑问地感觉到自己是互动的主体与学习的中心,如何让这上堂课成为一个互动的整体与开放性训练活动场所,使每一位学生在这堂课里都能够自由自在,畅所欲言,应是教师最艰巨的职责和任务。
  三、形式主义教学风气的泛滥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课堂搞得越闹热越好,学生活动得越多就越真,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挖空心思刻意地追求课堂形式的翻新出奇,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角色扮演”几乎成了必备菜,似乎离了此就给人以走了老套路的嫌疑,就不足以证明课改的创新。
  《荷花淀》“夫妻话别”一节,教师乐此不疲地叫一男一女课堂话别一番。夫妻间微妙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学生怎么可能置入夫妻角色扮演呢?作“听众”的学生又如何才能从他们假意的扮演中去真实感受水生嫂的忧虑关切、埋怨又识大局的内心情感呢?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拙劣的表演不具有真情实意,不能激起“观众”的情感涟漪,教学便流于形式。难怪有学生当堂向教师提出“我怎么没有水生嫂的那种感觉呢?”教学〈〈长亭送别〉〉一文,扮演催莺莺的女生也会用“送君送到大路边,有句话儿要交代,路边的野花呀你不要采”的歌词来向扮演张珙的男生话别,引得部分捣蛋学生的歇斯底里,听课的教师也啧啧虚叹。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但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正。“我这今青鸟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崔张泣别,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却被学生前俯后仰的笑声取代。这样的一些“角色扮演”,实属于课堂上的闹剧,是一种行式主义的教风,不仅误导了前来虚心求教、观摩取经的正迷惘于教改的教师,而且滋长了行式主义的学风,后患无穷。
  四、未能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生不是演员,也无须作演员,要置身于“角色”的地位把文本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出来,谈何容易?即使是一名真正的演员,要置于“角色”,也须专人(导演)的指导,反复地咀嚼台词,琢磨人物形象,如何地动作,如何地言语,如何地表情,才能真实自然地表演出情景来,更何况是学生,十几岁的孩子,仅凭两三节语文课上的了解、探究,就想活演出融入了作家个人情感色彩并打上了深深时代烙印的文章情景,他们究竟有多大的“潜能和创造性”?又有多少“表演的天赋和才能”?陈奂生距离学生似乎很近,那是因为他是农民,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着他的影子;但又似乎很远,那是因为他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高于生活的,学生对他所处时代漠然,无甚体会,一知半解,又怎样去扮演呢?
  再看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接受信息的流程图示说明:
  图中少数表演者对文本的解读,“心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文本信息发生第一次流变;表演出来的情景已是“手中之竹非心中之竹”,文本信息了生第二次流变;多数学生通过观看表演情景而获得传递来的信息则发生第三次流变,心中之“竹”也非眼中之“竹”,而此时的心中之“竹”已不再是真实文本的信息,已是经过了三次散化、失落、甚至歪曲、错误的流变而形成的“虚化文本”,与真实文本的信息大相径庭。可见,教师与其花掉大量的时间去精心组织个别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如把这些时间和心思用在引导学生如何有滋有味、入情入景地对真实文本进行品读、咀嚼和玩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去萌发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就正在于此。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也就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表演与读书相比,后者更经济,更有实效,也更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
  “角色扮演”这种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但一定要目的明确,它只是辅助学生感受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有感情阅读的一种手段,切不可滥用。课前教师应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准备,课中应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恰当的课堂处理,避免教学目标的失落而走上形式主义的教学道路。17世纪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卢梭说过,当教育追究实利残害学生身心,“学生便成为心灵的屠宰场”,而当“角色扮演”追求形式,带上功利性在课堂教学中愈演愈烈时,我们不妨冷静下来,三思而后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