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地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8 15:30: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56
  天山网讯(记者张雪红报道)“朱晓丽是一位语文老师,她的论文能荣获全疆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一等奖值得我们心理健康老师学习。”在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教研员徐春霞的介绍下,记者通过两篇论文认识了朱晓丽。在去年新疆心理学会和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主办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征文和评选中,朱晓丽写的《从师源性心理伤害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获得了一等奖,《让语文成为学生心灵的栖居地》获得了优秀奖。
  1月5日,记者见到了朱晓丽,她一脸的阳光。她是乌鲁木齐外国语学校第十二中学高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还是高二(6)班的班主任。
  在大多数老师来看,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听说读写,但在朱晓丽眼里语文课本中的精品名篇都散布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符号。
  朱晓丽把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是源于她对心理学的喜爱。
  在讲台上站了17年的朱晓丽上大学时就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看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后,她对心理学的兴趣更浓了。工作后,她意识到教师更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3年前她在乌市一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报了名,开始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现在她还常用业余时间去上课。
  “我的脾气有时很急躁,最初学习心理学只是想帮助自己调节情绪,更好地面对工作,现在发现需要学的东西很多,不光帮助了自己还可以帮助同事和学生。”和她坐对桌的蒋老师告诉记者,她跟着朱晓丽听了几次心理课后觉得收获很大。
  朱晓丽认为,文以载道是对文学作品功能的概括,语文课本就是非常优秀的心理健康教材,语文课本是集百家之言于一身,里面的一篇篇精美文章都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文学作品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对学生心理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在课堂上,朱晓丽总是抓住学生心理,以学生最喜爱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语文陶冶学生的情操。有一节公开课,针对学生喜爱流行歌曲,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有距离的现状,她为学生讲“流行歌曲中的古韵遗风”,以周杰伦的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流行歌曲歌词中寻找古诗词的身影,让学生分析古诗词对歌曲内涵的提升作用,有学生说从歌曲中听到了诗香,听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当闻到老师说也喜欢《东风破》、《菊花台》时,学生们笑了。除了讲课文,朱晓丽还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心理,她把作文和随笔当成了解学生思想的重要窗口,她觉得文章是一个人心灵的展示和人格的体现。
  朱晓丽鼓励学生写随笔。她说,随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场所,可以让学生在倾诉中放松,还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当学生在随笔中袒露自己的忧伤、痛苦、欢乐和迷惘的心情时,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在随笔本上和学生交换意见和看法,能起到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去年,朱晓丽班上有一位女生在自己的随笔中描写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噩梦,在之后的交流中,朱晓丽了解到这个学生的家庭表面很和睦,但一家三口之间从不进行交流。这位女生身体总是感到莫明其妙的不舒服,她不爱交朋友,很自卑。经过分析后,朱晓丽觉得主要问题是在家长身上,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后,发现这位学生的身体不舒服是心理压力造成的,家长接受了朱晓丽的建议后,这位学生告诉朱晓丽,她的父母开始主动和她聊天了,这位学生变得开心起来。
  学生们常会私下找她谈心,向她倾诉,寻求心理上的帮助,而朱晓丽总是量力而行,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她会帮助学生寻找更好的途径。她用心理学知识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语文课和学生之间架起了心灵的桥梁,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地。
  2008年01月08日 12:16:26 稿源: 新疆经济报 发表评论 订阅新疆手机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