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学习——语文教学反思
作者:苏小依 时间:2007/12/13 16:59: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07
相对于老教材来说,苏教版的内容要丰富得多,然而教学的课时并没有因此而增多。在不变的学时内教完那么多课文,对于我们这些刚从事教育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我们不敢怠慢,认真备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课已上完,才发现某些地方讲得还不够到位,某些地方应指导学生自己去品味、欣赏,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后面还有课文要教,还有练习要做,还有作文要写。就这样,我在矛盾、困惑中教完了必修一的所有课文。
现在,必修二的教学工作也要开始了,课文应该怎样教?我还能这样囫囵吞枣吗?不行,我的良知不允许我这么做。正像我的老师说过一样: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好,让学生有所得。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的教学质量呢?我总结了两点:
一、教学过程中应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审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我就谈谈文言文的审美。大家都知道,被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佳作中之佳作,经典中之经典。这些文章或辞藻华美,或气势蓬勃,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值得我们品读、欣赏、借鉴的地方太多太多。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四篇文言文教完后,学生依然提不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反而将其当成负担,有的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原因是什么呢?思来想去,我才发现:我们的教材变了,高考也改革了,但是我们的思路却没有变:过于注重字词落实,词句翻译,死记硬背。这使得文言文学习枯燥无比。学生当然提不起精神,教师更是头疼。如何改变现状呢?试想,如果文言文教学中多一些审美的愉悦,那么我们就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徜徉于佳作中神奇、美妙的境界。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爱上文言文,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成功。比如,我们最近刚刚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语言非常华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土体会“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优美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如此美景下,作者是如何与客人游览赤壁,欣赏美景、饮酒作赋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取知识。当学生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课文,当学生被曹操的当年勇深深折服时,相信我们的教学就走向了成功之路。
二、教学中多留点时间给学生去诵读
某位名人曾说过,“21世纪最难的问题之一就是让高中老师闭嘴”。这个说法也许太尖酸、刻薄,但也道出了高中教学的现状:老师讲的太多,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恨不得将自己懂的知识全倒给学生。于是,满堂灌成了授课的主要方式。学生的自主阅读少了,情感体验也少了。这对学生的整体能力的提高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我觉得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诵读。因为诵读是鉴赏文章的好方法。高中语文课本中优美的诗歌、散文、文言文尤其多,而反复诵读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交流,以此来训练其思维,提高其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违背语文新课改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此外,学生在写作文时,错别字、用词不当、语法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原因,阅读量太少。课内的文章都不读,还奢望他们读课外的吗?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如何得以丰富?视野如何得以开拓?作文水平如何得以改进?语文素养如何得以提高?
所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我们应放慢脚步,多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审美,自主体验,让他们在审美的愉悦中学习,让他们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文味,还有亲切感。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