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三个月的作文训练要点

作者:河北衡水市饶阳中学 李占永  时间:2008/3/9 19:17: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010

  仔细分析以上导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提示考生从相似角度联想。典型材料《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也经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句话为考生寻找到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就是相反关系联想。也就是不以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相关材料如”唯才是举“、”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等;“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深浅正误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深浅正误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写作中必须相应回答这两个问题,尤其是后者,明确提出了关系型的写作要求。
  审话题,核心是审话题本身。所给话题无论是关系型的还是其他形式,无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杆件在于首先深入理解话题的概念内涵,之后从相近、相反两个角度扩展联想,进一步寻找概念的外延。注意短语型的话题,应认真分析所给词语的意义层次及结构方式。
  审要求,实际就是审提示成文中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它直接规定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关键在于其中表述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如文体形式,字数要求,材料的使用原则等。
  材料作文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写作。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文字表述的寓言、故事、诗词、言论、生活常见规则、哲理,也可以是图画、表格。命题这并不指出这个材料的含义,要求考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准确认识材料的主旨,并且以此作为自己作文的立意中心。
  材料作文不像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那样有一个问题范围,它需要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来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写作中,要由材料总结出观点,然后深入实际,逐步引申展开,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不能就事论事。可以归纳出如下过程:引用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联系实际——证明观点——总结概括。
  有些材料暗示出生活的哲理,隐蔽性强,不是一眼可以看出其内涵,需要借助生活积累,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手段,深入挖掘材料蕴含的要旨。有时材料并非单一性材料,而是综合性材料,分析中要明确这些材料存在并列或互补的关系,也可以是对比、相反的关系,需要逐个分析,总结归纳其相同点、相似点,明辨不同点,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筛选提炼出切合材料的中心,然后联系实际,引发论证。
  准确分析材料,正确概括内涵,正确提炼观点,是写材料作文的关键。
  2007年全国试题考查了一篇漫画式材料作文,与文字材料相比,增加了读图审题的难度,但由于漫画本身的形象性,使学生的联想想象有了生动的形象依据,从而降低了作文构思的难度,往往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读懂漫画的含义,明确意思才不会偏题跑题。其次抓住漫画的形象特征,把握漫画的本质。第三要善于联想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对漫画意图深入发掘。
  具体操作中要首先读懂读全漫画的标题和相关说明性文字,其次揣摩漫画的画外之意,弦外之音,第三根据题目要求议论画面。其中,读懂画面意思是行文的关键。
  通过审题要明确作文的内容重点,话题作文与标题作文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独立性”的概念,还是“复合性”的概念,或者“关系型”的概念。独立概念要审读词语,明白词语内涵,判断概念外延,可以化实为虚,可以化虚为实。比如“父辈”是父亲那样的一代人,而并非“父亲”这一个个体。再如“诚信”,它的意思是诚实、守信用、讲信誉,而不是“忠诚”。如果是复合性概念,首先要清楚主概念与修饰语之间的关系,抓住主概念,同时对修饰成分进行分析。比如“心灵的选择”,主概念是“选择”意思是“挑选”,偏正短语的修饰成分是“心灵的”。“心灵”指人的精神,比如思想意识、品德、情操、意志品质等。综合分析可以这样认识:指经过思想斗争,使思想、精神、品质、情操得到升华的,能够体现真善美情感的挑选确认过程。所以,偏正式的符合性短语概念,其写作重点是“偏”的部分。其他如动宾式结构写作中心在“动”的部分等复合性概念,在审题训练中要不断摸索总结。如果是两个并列性概念,审题中要明白两个概念各自的内涵,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写作中以分析两者关系为重点。
  材料作文的实际写作中,因为试题没有直接给出话题或标题,就需要认真审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含义,这个审读材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归纳中心思想的过程,阅读中首先画出材料的小层次,提取每一部分的关键词,合并同类信息,重点分析材料的动词性、形容词性的词汇,把握概括性词句,这类似于语言表达类试题中的“语段压缩”形式。
  对全部材料要认真审读,不能随意丢掉任何一个细微之处,更不能只依据只言片语立意。例如2006年高考作文“乌鸦学老鹰”的材料,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对乌鸦努力尝试认真模仿形象的概括,体现了乌鸦身上可取的一面。如果写作中一味强调乌鸦得得盲目性是片面的。全文所述,乌鸦有其盲目性的一方面,又有其值得尊重的一面。“盲目性”体现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合理性”体现在它不满现状,积极进取,勇于实践,敢为所不能为。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尊重的。所以这篇材料提出的问题就是: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局限的矛盾问题。作文要求中有一句:“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准确而全面的对考生提出了写作要求。“全面性”、“不脱离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宽广的写作空间,让考生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分析论证或抒情展示。但是任何一个侧面、一个角度都是以“全面理解材料”为基础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确。
  目前,对作文的限制性要求越来越多,2006年比之以前的写作要求更全面、更明确,2007年的作文比之06年又有了新的发展,所以,对限制条件的充分理解,并自觉遵守是保证作文不跑题进而得到提升的基本保证。写作中要争取读懂材料,读全面,读准确,弄清材料的内涵和思想倾向。
  2007年全国高考试题以漫画形式给材料,依旧是材料作文的形式,通过对这幅图画画面以及有限的文字内容的审读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一个孩子踩在西瓜皮上摔了一跤,家庭、社会、学校不约而同说出同一句话“出事了吧”,寓意着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挫折、坎坷、错误、逆境、意外或者事故,对此,家庭、社会、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一方不能推诿塞责把矛盾推到别人身上。这篇作文反映的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问题。,它让每一个考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青少年成长中的矛盾问题,如何看待青少年成长中小题大做、过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处理只重结果不问原因的问题,如何对待成长中遭遇挫折、坎坷、错误的问题,以及如何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改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问题。在读懂原材料的基础上,恰当立意,按照要求行文,充分考虑限制条件,只要是围绕家庭、社会、学校不恰当态度的思考或者围绕青少年对成长与教育观念的反思来命题都是符合要求的,都会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