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者: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 于孝梅 时间:2008/4/15 21:34: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567
1、跳出所学文章的局限,开阔视野,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体现自主性,为课堂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而这里所说的自主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先要开阔视野,不仅仅囿于《教师教学用书》中所介绍、讲解的内容,而要利用一切手段(如书籍、电子媒体等)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作好与学生交流的准备。这样老师会更好的驾驭课堂,无形中也给学生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二是学生,让他们自主的去寻找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学生会更有兴趣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不自学的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打破了40多分钟的课堂教学局限。
搜集信息从内容上看,可对有以下几种:
(1)搜集与课文主题相似的文章。从人文角度看搜集的文章与课文弘扬的主题一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组文章的整体阅读,对文本有初步感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积蓄情感,认识上有一个关注的层面。如《白鹅》讲的是白鹅高傲的性格与对我们一家人的贡献,从而引出作者及读者对这种小生物的喜爱之情,围绕这一主题可选 《松鼠》、《晴蜓》、《夜莺》等几篇文章。这样,学生们对关爱动物、热爱生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都得到了丰富。
(2)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学习《包拯》时,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搜集有关包拯事迹及包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搜集诗歌,民间故事,谚语,有关忠君爱国人物的事迹图片等。这些资料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扩展了课文的广度和深度。
2、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悟,从宏观上为文章打下轮廓,并就不同观点进行讨论交流。
人们平时感知的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性,但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说明人的知觉有整体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整体中鸟瞰各部分,又从部分中映出整体,使学生对整体的认识具体化,深刻化。
整体感悟的方法有许多,现列举一二:
(1)借助朗读感悟文章。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也可以促成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知,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会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新教材中,有许多诗歌体裁和散文体裁,都需要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诵读,从而在整体中去体悟情感,获得认知。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2)要借助关键性的语段理解文章中心。关键性的语段在文章中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记叙文中议论句或抒情句就是这样关键性的语句。关键句子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样的语句大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情感真谛。
(3)设置话题进行讨论。以一个涵盖全篇的中心话题贯穿全文,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中心话题是以学生直觉或文章中心出发设计的一个或一组统领全篇的问题,学生按中心话题去自学,从语言文字中去解答中心话题的依据,并对找出的依据进行分析,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再在全班交流。中心话题不论有几个,都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学生能找出语言文字的依据并讲了理由,中心话题的设计可有以下几个途径:
①从中心思想出发设计中心话题:如教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设问:“当你遇到进退两难的险境时,你的父亲会怎样做,而后再理解文中父亲的做法,学生围绕这个中心话题寻找依据与文中父亲的做法进行对比,进而领会教育子女的独到之处。
②从学生的直觉印象出发设计中心话题。如学《山中避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题目上看作者要写山中躲避雨这件事,学生会凭直觉脱口而出,然后再让其讨论作者写此事的目的如何,再进行发言,最后读课文,悟出“乐以教和”才是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教师大胆放手,使自己的角色主要成为课堂教学环节的欣赏者,这尤其体现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活动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世界外化于课堂。这样的课堂,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开发性,既具体又真切,既凝练又开放,各种因素交织如网,构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在全方位体现语言教学的实质与效果。
4、微观着眼,品评赏析,积累语言。
对文中精美的词句要仔细品味,体会妙处并要求学生学会仿写,既欣赏了优美的佳句,又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于名言佳句要及时进行积累,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或摘抄下来,不失为学习语文,提高写作的一种方法。
总之,对新教材使用过程当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确实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更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