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之管见

作者:四川省苍溪歧坪中学校 付显华  时间:2007/3/17 19:22:2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93
  “研究性学习”即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索、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形式。这是一种崭新的课程。在这一领域,不少教育工作者作了大量的有益尝试和理论探索。那么,作为学科性的语文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不应把研究性学习与教材割裂开来,另起炉灶,使语文研究性学习游离于语文教材之外,而应把教材与研究、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走一条从教材出发,以课文为轴心,衍生、辐射到书本之外的研究性学习之路,让书本之外的课题研究反过来促进语文的课内学习,做到两者相关相连,互补互动,以此从大语文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课题的提出和选择
  在语文教材的学习中,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综合性复杂性因素,课文内容常常会涉及到很多与之相关的未知领域,因而产生很多教材未及、课内无法或无时间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便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由此提出、选择和确定课题,开展课外语文研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学生便可能对陶的归隐产生诸如陶渊明为什么会归隐,陶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出自其本性还是被迫的,陶的归隐与他的田园诗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进而对陶诗的“田园性”产生兴趣,如陶诗中“心远地自偏”的哲理性诗句是偶见的还是较多见的,甚至提出如陶诗中“悠然见南山”的南山究竟在哪里之类的问题。据此,我们即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选择其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这样,由课内到课外,既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弥补课内教材学习的不足;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促进对学到的书本知识的巩固。下面就课题的提出从“课题的类型”和“选题的原则”两方面予以阐述。
  1.课题的类型
  由于课题来源于教材,所以,课题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直系类与旁系类。
  (1)直系类。所谓的直系类,是指与“语文”关系比较直接、比较密切的一些文学、文化类课题。高中语文教材课文有很多是属于文学作品类的,因此,由此类课文衍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便基本属于这一类。比如,如果由《饮酒》对陶渊明的“田园诗”产生兴趣而择题,由《边城》进而对沈从文小说的风格产生兴趣而进行深入研究,由《鸿门宴》而对司马迁的《史记》产生兴趣而拓展阅读来择题,那么,与之相关的课题均是直系类的文学文化类课题。这一类的课题,与教材的关系较密切,实际上可视为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学习,它既可以促进对作家、作品的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又可以从中获得文学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类应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2)旁系类。所谓的旁系类,是指一些与语文学科本身无直接关系的人文、科技类课题。如由《胡同文化》衍生的内容,则可产生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建筑艺术之类的人文类课题;也可以由民居建筑文化引申到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研究性学习课题。由《祝福》衍生的内容,可以通过将祥林嫂与《橘子红了》里的秀禾进行比较,进而产生中国封建礼教下女性所遭受的束缚的研究课题。由《这个世界的音乐》衍生的内容,则可产生生物的发声方法探秘的科技类课题。如有这一类课题,既可仿照教材内容,又可与相关学科(生物、地理、历史等) “联网”,更可藉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但从语文本身的学习特点来看,应以人文类为主,科技类为辅。
  2.选题的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在性格、兴趣、能力、知识等诸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以及研究条件的局限性,课题的提出与选择应该充分照顾到这些因素,因而课题的提出与选择就应有一定的要求(原则)。选题要求大体应考虑到层次性与组合性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可研性与可行性结合,基础性与创新性结合。
  ⑴层次性与组合性结合。由于学生个体能力上的差异,课题的内容应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显示层次,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与此同时,这一些课题内容最好是有系列的,是一组子课题与母课题组合的“套餐”,分则可各自为政,合则可组“大家庭”,既可分别探讨,又可综合研究。
  例如,从“人物性格分析——《红楼梦》中众角色的悲剧命运”就是一个母课题,在它之下可以衍生出众多的子课题(《红楼梦》中值得分析的人物就有好几十个),进而再细化,可以从人物身处的不同社会地位来分析,也可以从各个人物的成长经历来分析等。这样,母课题下套子课题,子课题下又设子课题,层次性强,又有整体组合性,学生选择的余地大,各自承担的研究内容也小,便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亦可从一级子课题开始,不必贪大求全。
  ⑵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非专业性特点,在选题时不仅要注意到课题内容所具有的知识性,更应充分考虑其趣味性,使学生更自愿、自觉地去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我们在学习先秦散文时会遇到荀子的《劝学》和庄子的《秋水》,如果我们在这时提出研究性课题,那么,庄子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许更甚于荀子,因为庄子具更浓厚的神秘色彩,学生对与他相关的内容兴趣自然也更浓一些,所以便可以多考虑一些有关庄子的课题,如《庄子与老子》(老子也具神秘色彩),《庄子其人》,《庄子的寓言》等,或者直接可为《庄子的神秘色彩探秘》,这样,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可望比纯知识性课题更佳。
  (3)可研性和可行性结合。课题的提出与选择,一般多考虑其可研性,往往忽略研究的条件许可性。有些课题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一般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行的。
  如学习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与另一篇课文《石钟山怀古》(两文都提到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如果我们提出“石钟山得名之原因解谜”之类的课题,表面上似乎十分自然合理,然而,由于石钟山远在江西,我们绝无多次实地考察的条件,只可能从资料上去拾人牙慧,毫无实际意义,故而这类课题是有可研性而无可行性的。
  如学习《胡同文化》,有人提出与“三坊七巷”相关的课题,“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市民心中的骄傲,不仅因为仅仅40.2公顷的地方,深宅云集,大院比肩,拥有二百多座明清时代的古建筑,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更是因为从三坊七巷中走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众多的名人,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林徽因、冰心等,这类课题对于福州城内的学生则不仅可查阅资料,更有实地考察的条件,那么,这样的课题既有可研性,又具可行性了。
  (4)基础性与创新性结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往往能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创新空间:如对环境、生态的调查后提出“对策”性意见,即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机会。与语文相关的课题,这种空间似乎小多了,因而也更应重视这一点。如无直接可创新之处,也应尽可能提供探索空间。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而衍生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类课题,则可参照历史,比较其子苏辙《六国论》和清代人李祯《六国论》的不同观点,去探索论证,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习京剧剧本《曹操与杨修》,则可让学生比较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之不同,探索其演变的过程、原因等,得出自己对曹操的看法。这样,课题内容既具知识的基础性,又具探索性与创新性。
  二、操作与评价
  1.操作
  ⑴操作的组织形式。操作的组织形式一般以课题组为单位,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课题,自由组合成课题组,视情况,一般由4-8人为一组,推举组长以负责协调分工及合成工作,一般由语文老师任技术性指导。
  ⑵操作的实施形式。具体操作形式一般为三种类型,一种为资料型,一种为调研型,第三种为综合型,这是由课题的性质决定的。
  第一类,资料型。这一类在语文研究性课题中占大部分。如研究庄子的神秘色彩,陶渊明的归隐原因,祥林嫂与秀禾的性格比较等,均属这一类。这一类的操作过程大致如下:提出问题,查阅、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形成观点,写出文章。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综合、筛选能力,理论性较强。
  第二类,调研型。这一类型主要指需实地调查研究的课题操作方式。如研究家乡宋江河水污染的情况,歧坪场镇建设可行性研究等。这一类型的操作过程大致如下:确立课题,实地调查,整理材料,分析归纳,完成论文。这一过程重在使学生学会收集真实的、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实践性较强。
  第三类,综合性。其实,在语文学科中,完全属第二类(调研型)的很少,如上述研究家乡宋江河水污染的情况,歧坪场镇建设可行性研究等,必然会碰到一些建筑学、地理学的问题,这就有赖于查阅相关资料,因而应采用实地调研与资料研究双管齐下的方法,互相补充,互相印证,这才可以更好地形成结论。严格地说,语文学科中的调研型大多为这一类。
  ⑶操作的时间。一个课题完成的时间应视课题的大小、难易等情况而定。一般来说,语文学科中的小课题,可在两三周之间完成,较大课题可在两三个月到一个学期之间完成,大课题一般不超过一年。
  2.评价
  ⑴评价的目的。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出评价,首先应明确评价的目的。笔者认为,语文研究型课程的设置,乃至整个研究型课程的设置,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和发现少数研究型人才,不是为了在中学阶段出研究成果,而是为了培养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了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评价的目的应该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情感性体验,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获取快乐。因此,评价应坚持激励性原则,重过程,重创新,不重结果,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特长的发展,收到“有心插柳柳成荫,无意栽花花自红”的效果。
  ⑵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方法主要为学生以课题小组为单位,采取自评与互评的方式。从自评中增强自信,从互评中学习他人长处,重过程、重创新兼及结果,教师重在指导交流和组织评价。评价结论可以优、良之类等第形式呈现,亦可用总分为100分的分值量化呈现,更可以小组集体评价方式进行,如同团体冠军人人都有金牌一样。
  ⑶评价结果的处置。评价结果的处置,也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应给予“优惠”处置。最好能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占一定比例,或在学期、学年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以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是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研究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渗透一点经验性学习;四是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点知识发展的过程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