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翻译失误例说
作者:不详 时间:2008/4/22 5:40:4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88
失分原因之一:分辨不清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例】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07安徽卷)
误译为: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应该“是”是代词“这”,“非”是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不是……”的格式,即: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交流】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即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②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③用“为”“是”表示判断;④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⑤直接表示判断。在具体翻译此类题时,判断句一定要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句的一个赋分点。
失分原因之二:忽视省略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全。
【例】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玉。(07广东卷)
误译为: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正确地补出来。此句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交流】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赋分点。
失分原因之三:不解宾语前置
【例】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07辽宁卷)
误译: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分析】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因而该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即:“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交流】宾语前置的翻译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尤其是宾语前置句子的三种情况要注意识别,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提前;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
失分原因之四:不解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从衣文之媵七十人。(07湖南卷)
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分析】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交流】常见的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语+而+定语+者”的形式;④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宾语”的形式。
失分原因之五:不解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主语被动的句式主要用介词“被”来表示。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用“被”字表示。
【例】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07浙江卷)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即: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交流】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③用“为”“为……所……”表被动;④用“被”表被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这种被动关系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失分原因之六:不解状语后置
【例】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
误译: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煮粥给饥民吃它的下面。
【分析】此句的“于其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
【交流】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③“形+于+宾”的形式。因此要想能够准备地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容易误入歧途。
失分原因之七:不懂固定结构
【例】上者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07四川卷)
误译: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办法替代你。”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
【交流】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才能得分。
失分原因之八:不懂修辞知识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06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万钟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箪食也不厌弃。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此句应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交流】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要求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须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须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要求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一起意译;如果要求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