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美丽——听视频教学课的体会

作者:佚名  时间:2008/5/2 21:54: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77
  注:电脑中一些课堂实录存之久矣,有值得反复观摩鉴赏之名师,亦不乏滥竽充数之徒。假期之中,趁恢复电脑之际逐一观看评鉴并清理,以记之。  
  听录像课之赵谦翔《唐诗鉴赏》  
  要点:一、诗歌的“意趣”--包括情趣和理趣。  
  二、从“文学的诗”到“生活的诗”。意即诗如何关涉我们的生活现实,如何让自己的“诗意地栖居”。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论:隐者代表着另一个世界,它对俗世的来访者是关闭的。你可以想象它的美妙,你也可以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探问它的消息,使自己稍稍远离俗世的污浊,于仰慕的邀望中使身心有所涤荡,但只要你的心不留在俗世,就能深入到隐者的世界中,分享隐者独特的生命。  
  “寻隐者不遇”作为生活中的事件纯为偶然,他的象征性意蕴才是诗歌的内涵。所以访者诚挚急迫,童子平淡闲散,而隐者邀不可及。  
  境界:松下--此中--云深不知处,如何找到隐者,自己做个隐士。  
  你的内心深处在追求什么呢,比如说,平平淡淡才是真,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我要当追星族,人生的许多的诱惑在阻挠着你,不能走进那个境界。当如王国维的成功三境界一样去找寻自己的生活。  
  感受:  
  一、课堂并不完全拒绝讲授。讲授很多时候是一种开导,一种必要的铺垫。  
  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应该切入学生最当下最真实的生活情感世界。  
  听录像课之许会国《登泰山记》  
  此课是马鞍山二中许老师在第八届苏浙沪皖“新语文圆桌论坛”上的示范课。  
  许老师大致的思路是以对具体段落、字词的赏析走进作者:  
  准确--情态  
  形象--情趣  
  冼练--情怀  
  首先是第二段有关 -- 乘、历、穿、越等动词的赏析。  
  处理时不能举重若轻,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比如找这些动词时,给学生较多时间,还让他们讨论动词的妙处。  
  古文的简洁、美丽、风韵,不必过多分析,这种分析往往是浮在表面的东西,多读一些,读出韵味一切就都有了。如果只是归纳为“急切的心情”这样一个结论,反而有些呆板。  
  美我须坐实。  
  二、有关“登、负、烛”等动词。  
  必须有比较,没有相互的关照学生很难理解到位。  
  三、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最后作者心境的赏析,应该营造一个情境。把那种高山之巅,大雪之中,四顾茫然,苍凉孤独的心境传达出来。  
  其实让学生体悟“无”后背后的“有”,学生即可感悟的出,有什么?一人,大雪之中独自登山,有孤独,有寂寞。这时再结合作者登泰山“托病辞官”的背景,作者的形象即刻站立起来。  
  不当之处如下:  
  一、把作者登泰山的情态归结为“心中有目标,不畏艰险,奋勇前行”,似乎很有些偏题。  
  二、从学生诵读的状况看,教师渴望通过讲解达到的效果完全没有出来。  
  可以这样说,读好了一定就理解好了;而外在的灌输懂了之后,却未必能读好。  
  三、内容驳杂,从头到尾,一段段讲述下来。教师一定很累。  
  一位老师,声嘶力竭的叫喊了五十分钟,勇气可佳,而思想观念依然是传统的讲授、牵引型。  
  当教师提到“作者对泰山山水的感情”时,学生体验不出,教师只好自问自答--是不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自言自语自我陶醉式的课堂只能导致学生的麻木迷茫。  
  美并不是解析出来的!  
  如何让学生感知到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画出美,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  
  选取小的切入点,唤醒学生的审美欲望,然后轻松的撬起整篇课文。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成长之路。从此角度上讲,解放教师进而解放课堂解放学生,让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话朱永新》之感受  
  一、民办学校如何坚持自己的路,自己的特色。  
  其实从另一角度来说,民办学校的短处,恰是他的长处,既然在单纯的分数上未必能竞争过一些重点学校,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这一点上说,民办学校有着比公立学校大的多的自由,只要“客户”群体定位好了,出特色了,肯定有人为你买单。  
  如果公立、私立学校全挤应试一条独木桥,最后只能是残酷,悲惨的颜色--唯一的单调的色彩。  
  二、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堂课。  
  斯为至言。只是我们应该尽早丰厚自己的储备,以便让课堂更加自然与美丽。  
  三、教育写作是对实践的反思,最终应该促进实践的改变。  
  读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变课堂,改变教育生活,激活自己的生命状态。  
  四、 在俄罗斯,每20户家庭拥有一套普希金文集; 韩国曾经发起“用书柜代替酒柜”的行动;而文革中,我们平均每户家庭都有一部毛泽东语录。  
  今天,从最需要也最应该读书的中学校园来看,除了教材、练习册和试卷,有多少人读书,那时课外的,被禁止的东西。  
  五、痛苦的激情到持久的快乐。  
  从经济的角度说,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怎样 让人快乐有两点:一是让他有成就感,二是有希望,三是新鲜,不停以书籍开阔视野激发激情。  
  六、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  
  今天我们教育的不公平已经达到极致,是社会不公平的最大受害场所,即使是民众最关注的高考已然为权力和金钱所浸染。  
  听录像课之《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引子。  
  教师导入并不成功。  
  上来不成功的范读,完全不如交给学生。  
  学生齐读注音,很不成功--一是学生读时随时纠正;二是学生自己提出。  
  然后是没有要求的学生齐读,针对性不强。  
  至此八分钟。  
  二、释题--只为释题,知识性的解释没有太多的必要。  
  看注释,通字词(9分26秒--11分):  
  信、拨、  
  下面注释上全都有的内容,让学生浪费时间一个站起来慢慢说,只是把学生当作作秀的靶子而已。  
  三、诗的主体内容:  
  第二段,再次齐读此内容。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只是在读字。  
  四、很多课堂上教师依然在一部分一部分的讲,学生一层一层的读。其实这还是几十年前分段、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类的讲法,只不过藏的更隐蔽罢了。  
  五、全文赏析过后,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是否合适?  
  学生只有诵读权,而对他喜欢句子的赏析却只在教师手中。  
  六、整个课堂没有一个整体的层进式的思路,问题与问题之间并没有过渡,联系也不紧密,更不用说当堂的生成了。  
  或许教师并不明确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真正意蕴,她所做的只是把零碎呆板的教参上的解读搬到课堂上来而已。  
  教师的课堂(是的,学生只是陪衬,特别是公开课上)传授知识是为唯一的目的,至于激活思维,至于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一切都是次要的。  
  遭遇如此之师,是学生一生的悲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