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联想、关注描写、运用技法——让记叙文变得有味

作者:湖南安仁一中语文组 吕庆平  时间:2008/5/8 15:46: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71
高中生写作记叙文,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单薄欠厚重,文字简略不丰盈,叙事平直少跌宕。这样的记叙文读来平淡、乏味。那么,如何让记叙文变得有味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案。
  一、放飞联想,内容厚重见绚烂
  联想在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记叙性、抒情性的文章常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展开故事、抒发情感。我们现在有一些学生写记叙文存在内容上单薄欠厚重,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联想的缺失。没有了联想,作文的思路必然受到局限。反过来,如果充分地运用联想,我们就会有开阔的写作视野,思路就会得到延伸和拓展,生活就会真正成为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库。这样,我们才会有可能另辟蹊径,让文章变得丰满、厚实、有味,从而将读者带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洞天。
  那么,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联想呢?
  首先,从大与小两个角度来联想。所谓大,就是说从社会、国家、人类等大的方面来联想;所谓小,就是说从个人、身边的方面来进行联想。
  其次,从正与反两个角度来联想。这要求我们看到题目,就要联想到与之相近、相似的一些事件,或者是联想到与之相反、相对的一些事件。
  最后,从因与果两个角度来联想。看到一个题目,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产生的原因,或者探讨一下它可能会发生的结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古与今、中与外等角度来思考。
  总之,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联想,我们的思路就会得到拓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材料就会纳入我们的笔底,极大地丰富你的文章的内涵。
  下面我们来看个例子。如写作《端午节随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如:吃粽子、插菖蒲、艾蒿,洗药水澡,喝雄黄酒等,此时你完全可以小处落笔,写一写你的有关“包粽子”的故事,或者是你的一个端午节的经历;再深一点可能会想到端午节的来源——历史名人屈原,说一说屈原,讲一讲屈原生活的时代,谈一谈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思考等;想到端午节的一些故事,如插菖蒲、艾蒿的来历;再往深处来想,我们可以就现在有一些年轻人洋节非常热衷,而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却被冷落甚至被遗忘的现象进行思考,从大处着眼,谈一谈“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深刻命题,从而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来。
  二、关注描写,妙笔生花添兴味
  如果说联想让记叙文在材料上让文章变得丰满起来,那么,描写能让记叙文在内容上变得生动起来,使文章富有文采,饶有兴味。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与描写。但在具体写作中,很多同学存在着“重叙述,轻描写”的倾向,由于描写的缺失,文章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因此,我们要恰当地运用描写这一手段,把叙述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记叙文故事清楚,情节饱满,兴味盎然。
  那么,怎样运用描写呢?
  首先要关注人物描写。在塑造人物时,要综合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让人物形象具体、生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次要关注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常具有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成功的环境描写,往往能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要关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细节描写往往会使记叙文更具有真实性与可读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我们来看下面这段话:
  考卷发下来,我的语文超过了9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以为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不少的讽刺话。这些话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发奋学习。   
  这段话只有空泛的叙述,没有细致认真的描写,没有味道:同学们怎么讽刺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心态怎样?一点都不具体。再来看看改句:
  成绩公布了。哈,92分,万岁!我想唱想叫,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迎接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
  “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的分也值得炫耀!”“嘻嘻……”“哈哈哈……”轰!我头皮一炸,眼前暖烘烘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地哭!不!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9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一定要变成凤凰!
  你看,改句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同时对环境进行了点染,读来就变得饶有兴味了。正是因为运用了描写,文章给人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
  三、运用技法,“尺水兴波”多曲折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
  首先,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有些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只要准确把握这些事件本身的进展,就会使文章一波三折,显出一定的波澜。蒲松龄的《促织》,情节共有三次大的起落。第一次是成名捕不到促织被县宰杖责得不能行走,惟思自尽。然而妻子占卜得图,成按图而获虫。文章首次形成起落。第二次是成子不慎,扑毙所得之虫,惊惶投井,成在复陷绝境之时,意外又得一虫。文章再度出现起落。第三次是所得促织几乎被鸡所啄食,结果小虫战胜了大鸡。随着事件的进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件的进展,去关注人物的命运。
  其次,掌握一定的“兴波”技法。有些事件本身比较简单,要将它写得一波三折,饶有兴味,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兴波”技法。兴波的方法很多,比如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等等,但运用这些方法就是要让简单的事件“复杂”化,变得有起伏,有波澜,有味道。
  如何让简单的事件复杂化? 2004年高考甘肃省优秀作文《父亲的布底鞋》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因为作者运用了闪回(插叙)的手法,巧妙地将闪回到了过去,插叙了父亲“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县重点,而家里已穷得一无所有了”,家里却没有力量支付,清晨正准备与祖父出门农作时,“全村老少男男女女都站在门外,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提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破损的沾满汗渍的钞票,有的捧着几件陈旧却干净的衣服……村长四爷爷微微笑着说:‘咱村祖上风水好,出秀才,小三子(父亲的小名),你娃儿为咱争了一回脸,咱村人脸上光彩……大家来送娃儿……’眼泪顺着爷爷脸上的皱纹滑了下来。爷爷对父亲大吼一声:‘给大伙跪下……’父亲‘嗵’地一声,双膝落在泥土地上……  这些内容的叙述,在拓展文章容量的同时,也让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有力的呈现;又如《“维纳斯”不见了》,事件本身很简单,但聪明的作者运用了误会法,使原本简单的事件复杂化,故事化了,读来别有味道;再如电影《英雄》只是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甚至老套的“刺秦”故事。但由于编导采用独特的叙事方法,通过无名的第一次讲述、嬴政的猜想、无名的第二次讲述,这些似真实假的故事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符码,将一个按部就班的“X刺Y,X失败,Y没死”的老套故事演绎得扑朔迷离,从而形成了一个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不但有效地扩充了故事内容,而且跌宕多姿,引人入胜。
  总之,放飞联想,开启生活的“万花筒”,让文章丰满、厚重;关注描写,高擎生花之妙笔,让文章形象、生动;运用技法,尽展尺水兴波之能事,让文章曲折、有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