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作文资源——农村高中学生作文现状及对策
作者:巢湖市槐林中学 陈恩军 时间:2008/5/10 13:57: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71
当前,农村高中学生作文中主要存在着内容空洞、结构混乱等不足。对待这些问题,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与看法,例如加强课外阅读、增加写作练笔、关注社会热点等,但对于大多来自农民家庭,家中藏书少,学习压力大,每天学校——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甚至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农村学生而言,这些做法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最切实可行的做法就是回归课本,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作文资源,以达到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性化写作的目的。
教材是教师“教”的例子,学生“学”的范本。现行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丰富的素材
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做到观点明确很容易,但内容充实却很难。由于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较浅、学业压力大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感觉无话可说,缺少相应的素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活学活用:
(一)同一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来解读,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用同一篇课文来论证不同的观点。例如《游褒禅山记》我们用以论证这样几个观点:其一,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其二,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其三,可用于“成功的要素”“志、力、物”等话题。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
(二)不同的课文可以得出相同的认知,因此,可以用多篇课文的材料来论证同一个观点。例如,论证“胆识”这一话题时,我们可用《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也可用《廉颇蔺相如列传》:尽管后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各种议论,但不可否认,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
二、多彩的结构
作文,要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日常的作文批阅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作文的结构较为混乱,思路不清,不能围绕中心选材,因此在评点作文时,我们可以结合某一篇课文的结构予以讲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在讲解散文“形散神不散”时,我们可用郁达夫《故都的秋》来作典型案例:材料方面,作者选用的材料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日胜果等五种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及其作品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叙述、抒情、描写、议论四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以上可谓“形散”。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围绕和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这一“神”,是为“神不散”。通过具体分析《故都的秋》的结构特点,学生们很容易地掌握了根据“神”的凝聚作用和中心位置来选取材料,把握了散文“形”来源的多样性和中心的唯一性,这样,在具体的散文写作中就不会犯下“形散神也散”的错误。
在讲解议论文结构时,我们可用《热爱生命》来作典型案例: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从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对生命的认识不正确,白白虚度此生,那就只能怪自己。接着换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感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最后,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为例,自信“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还抓紧时间,是生活过的丰盈饱满。在本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引出话题,分析话题,拓展引申,以自身实例具体论证强调,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教材中的作文资源非常丰富,学生掌握现有资源的“潜力”很大。除了上文所提到的素材与结构,我们还可从中借鉴人物刻画、景物描写、写作技巧等。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一方面固然要向学生强调课外阅读、增加写作练笔、关注社会热点的重要性,培养在阅读中、练笔中、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的习惯;另一方面更应帮助学生在面对现有资源的“宝山”时,做到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运用现有资源,而这后一方面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对解决内容空洞、结构混乱等问题尤其具有现实的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