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如何教学?

作者: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蒋平  时间:2008/9/5 9:01: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285
  一要科学解读鲁迅文本。科学把握鲁迅作品,这是鲁迅文本教学的前提,否则就会误读误教。如对鲁迅的作品《孔乙己》(1919.3)的误读,说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其实不然。“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再如《祝福》(1924年2月7日)阅读中,学术界至今还有人认为这个小说是在批判“四权”的罪恶,或封建礼教吃人等,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显科学,中国鲁迅研究专家黄中海先生生前曾同我说,你上这篇小说不妨去读一读鲁迅的一篇论文《我之节烈观》,其实黄先生的提醒极正确,在《我之节烈观》一文已有《祝福》的影子与轮廓,“只有说部书上,记载过几个女人,因为境遇上不愿守节,据做书的人说:可是他再嫁以后,便被前夫的鬼捉去,落了地狱;或者世人个个唾骂,做了乞丐,也竟求乞无门,终于惨苦不堪而死了”(《坟•我之节烈观》(1918年7月)),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文末说:
  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临了还有一层疑问:
  节烈这事,现代既然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岂非白苦一番么?可以答他说:还有哀悼的价值。他们是可怜人;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可以开一个追悼大会。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所以鲁迅先生的《祝福》,其实是对于女子节烈之事深刻思考,是对于人类幸福的高度关注,“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这正是《祝福》之本意所在。
  鲁迅作品的教学要避免误读误教,不妨去参照互证鲁迅有关对于这个作品的资料,尤其是鲁迅本人对这个作品的看法等,还可以在结合鲁迅创作背景等,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结合鲁迅先生的创作动机来解读,在科学解读鲁迅文本的基础上,教学才会有效与科学。
  二要用好“一把钥匙”。解读鲁迅作品的“一把钥匙”是理解鲁迅的由“立人”而“立国”的思想,尤其是鲁迅先生的独特的“文艺观”。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1907年)中提出了“立人思想”:“……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已明确了自己的文艺观、社会观与创作观。“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而答应钱玄同为《新青年》写文章的理由是鲁迅看到了毁坏铁屋子还有希望,同时还未能忘怀于当时自己寂寞的悲哀,仍未放弃用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的理想,又想到呐喊可以慰藉那些“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鲁迅写小说呐喊了,为听将令,“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用文学来唤醒愚昧麻木的国民的灵魂,疗救这不幸的人们,改良社会,这一文艺观是鲁迅所独有的,这一觉解拓宽了文学的功能,而先前的中国文人,或抒写性灵,或遁逸山林,或歌功颂德,或帮闲帮凶,或抒发失志之悲等等,鲁迅先生直面人生历史社会,用文学来揭出黑暗,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鲁迅“独特的文艺观”,这把钥匙能开启鲁迅的许多作品。
  三要注意互文性阅读,融入体验。现存学科本位的最大失职,是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鲁迅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价值,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体现着课程理念。互文性阅读可以体现在互文印证对读上,还可以挖掘不同“文本”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密切联系,构建起新的文学批评、解读图景。可以选择文本中的某一角度作为精神线索互相映衬与渗透。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性就产生于现象文本与生殖文要之间交流的‘零度时刻’,而处于互文性中心的则是主体的欲望,文字或书写正是一种把对能指的欲望陈述转化为历史性客观法则的自发运动”(王瑾著《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48页.《互文本的生成过程》),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文本意义世界之重构,融入体验,这种读法是合乎互文性阅读理论,合乎教学科学的。如对《阿Q正传》(1921年12月)的教学,其核心目标围绕“精神胜利法”这一概念来组织教学,而衍生目标是解读“看客”形象等。解读“看客”形象时,可以采用由近及远的方法,互文对读,先是对原文《阿Q正传》中的有关看客的描写内容找出来,说说作者对看客的态度。再引入鲁迅作品《药》《祝福》《示众》《复仇》等中有关的看客的描写,如《野草》中的《复仇》有关“无聊的路人们”的描写,再结合鲁迅的论述,如:“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坟•娜拉走后怎样》)“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上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却是极少的。”(《南腔北调集•经验》)等,再回到课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在不同的文本中反复呈现看客形象的用意,意在批判国民少劣根性。参照证引钱理群先生在《<野草>里的哲学》中对看客作了独到的分析,“表现了人性的残酷”,看客在本质上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做戏的虚无党”,一个只会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并且是危险的。
  关于精神胜利法,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涉及精神胜利法的语言片断,再整合信息进行学术梳理,请学生给精神胜利法下个定义。再旁证有关学者对此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认识到阿Q形象具有高度的社会概括力,因而它产生了超强的艺术效果:
  ……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
  不少人从阿Q的精神痼疾中开出“反省道路”,虽然八十多年过去了,但阿Q仍鲜活在我们周围,甚至我们自身也有阿Q相。引导学生融入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写出《由“精神胜利”想到的》等等文章。
  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锋对“精神胜利法”这种窒息民族生气的社会性心理作了深入解剖,不断提醒着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国民性弱点,思想启蒙,意义何等深远。
  当然作为文学,语言是第一要素,而鲁迅的语言又自成风格,引导学生去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挖掘语言因素,积累语言。如《野草••死火》文中对“死火”的描写,鲁迅在《药》中对于“看客”的描写“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在《秋夜》中对“枣树”的电影镜头式的描写,等等,采用白描式、浮雕式的语言,形象可感,能引发读者的耳目直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