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几种“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的实践

作者:大连市一二七中学 王茵  时间:2008/9/4 12:19: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51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呈现多源化的趋向,有时甚至让人很难把握住教改的“脉搏”。沐浴在课改的春风里,我们不仅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应“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否则,就不能打给‘及格’分数。”叶圣陶先生也不只一次地明确:学习语言文字必须着眼于形式方面。那么何谓言语形式?是指生字、难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作者的思路等等。也就是说,针对形式的教学就是要研究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等等。弄明白了所授内容,那么语文课究竟起什么作用呢?余应源先生说:“还是一句老话,起促进作用,要通过学得来促进习得,语文课应该成为加速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推进器’‘加速器’。”
  那如何促进呢?想来教会学生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让其能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及复杂多变的生活中自己去学习更多、更丰富、更精彩的语言比教会一个知识点更重要。毕竟,教是为了不教。从教三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用了几种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言语形式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益。
  一、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有可能深入。同时,读的过程又是读者和文本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只有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从中获得审美体验。文言教学中诵读尤其重要。在教授《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全课我在设计时本着“以读导学”的理念,依次用“辅助工具读,读准读顺”、“质疑式读,读懂文意”、“创造式读,深刻理解”、“情节选读,谈谈启示”、“自由朗读,竞诵积累”五个环节贯穿全课,让学生通过多法品读,内化语言,揣摩出文章的“美”。尤其是创造性朗读,让学生陶醉,产生共鸣,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同时,又培养了一种创造性思维。作为一节区研讨课,整堂课气氛活跃,生情绪高涨,表现出乎人意料的好,而且从多角度挖掘了文章主旨,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主要归功于在读的质和量上下功夫。
  二、批注法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揣摩。”要揣摩什么呢?语文味儿,即语言形式,就是要揣摩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或言语形式表达这样的思想情感。对于语言的揣摩教学,我借鉴了武汉特级教师洪镇涛的一些做法,采用批注法对一些文字优美的短文进行评点。例如在教授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时,我先以“朗读,整体感知”、“咏读,还原情感”、为铺垫,接着让学生“默读,做好批注”,即让学生画出能打动心灵的句子,可从词语、修辞、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鉴赏,试着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的方法对文中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进行品味。为了有的放矢,我先在大屏幕上做了示范,展示了我在阅读中的一段点评,从而打消了学生开始的陌生,无从下手的紧张心理。课堂反馈效果不错,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了人与鸟那种因爱而创造的和谐氛围。为了“巩固”这种学法,在一些自读课文如《观舞记》、《竹影》的教学中也应用此法,并让学生在记读书笔记时养成“批注”的习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文学兴趣普遍提高了,在评词、评句过程中,阅读欣赏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增强了美感,可谓一石三鸟。
  三、复述法
  要想复述课文,需要熟悉课文,复述要求尽量用原文语言叙述,因而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复述可分一般性复述,即接近课文内容的复述。二是创造性复述,指改变文章结构、人称、叙述角度的复述,也可适当加入一些忠于原文的想象。在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对于一老一少斑羚在空中的对接(飞渡)过程,我让学生做了详细复述,并通过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动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记忆表述中感知了当时气氛的悲壮及老斑羚们为了种群的生存甘愿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在讲授《两小儿辩日》一课时,针对文章短小,想象空间大的特点,我让学生进行创造式复述,同学们热情很高。有的同学以孔子的口吻讲故事,绘声绘色;有的同学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声情并茂;更有甚者用当下流行乐曲《大学自习室》的曲调翻唱,形式新颖,又利于背诵。课堂中,我被学生们的创造思维所折服,看来学生身上的潜力还及待挖掘。
  生活中人们常说: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语文教学亦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终身受益。多教会学生几种学习语言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感知读者身份的美好,进而立志做一个终身的读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