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记叙文中的叙述角度
作者:李正兵 时间:2008/10/3 9:24: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223
顺叙:按照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顺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式。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因为这样写,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古今中外散文名篇一般都采用此法,例如《曹刿论战》、《藤野先生》等都是范例。顺叙运用得好,可使文章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明白晓畅。顺叙需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便成为记流水帐;还应注意叙述的变化,以形成文章的波澜,切忌平铺直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进行的叙述。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造成悬念,激起读者追根溯源的兴趣,使文章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例如鲁迅的《祝福》,先写祥林嫂悲惨的结局,然后采用回忆的方式叙述她痛苦、凄凉的一生,这样写能更鲜明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但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不能故弄玄虚,为倒叙而倒叙;另外,倒叙时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就会使内容不连贯,脉络不清楚,从而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
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例如《驿路梨花》运用了两处插叙:第一处插叙补充交代了送粮食的原由,再次突出了小茅屋的作用;同时,又介绍了做好事的是个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这个插叙,初显了梨花姑娘的性格特征,又为下文梨花姑娘的出场蓄足了势,使文章的线索发展不沿旧辙。第二处插叙,通过小姑娘的口,很自然地介绍出盖小茅屋的来龙去脉,以及照管屋子的经过。通过这个插叙,弄清了事情的全部真相,消除了悬念,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又避免了行文的呆板。运用插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切合需要。即运用插叙要根据刻划人物、开展情节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自然贴切的插在关键之处,不能单纯求形式的变化而到处乱插;与內容有关。插叙的內容与主要情节或中心思想有关。这样才能插而不断,否则会使文章线索紊乱,中心模糊。 交待清楚。插叙的起止要交待清楚,承转要自然缜密,使读者既能分清插叙的內容与情节的主干,又不感到叙述的混乱和情节的支蔓。 主次分明。插叙不管如何精彩,毕竟不是主要情节,切不可随意铺饰,尽力渲染,以致喧宾夺主,淹没主题。
补叙:在上文叙述的基础上,对前面的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补叙也叫追叙,通常用在文章的结尾。补叙的内容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例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最后一段交代同游的人和写作年月,即是一种补叙。这一段如放到记游中去写,则使文章枝蔓;如不作交代则读者不知与他同游者是些什么人;放在文尾补叙则一石双鸟,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又如 《五人墓碑记》最后一段,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采用补叙手法,主要取决于故事情节的发展逻辑。如侦探小说在描写侦破过程时,对罪犯的作案情节或细节,不作十分清楚的介绍,到罪犯落网之后,再回过头来补叙,以使读者知其原委。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在前面的叙述中有意省略某些情节,待到最后再露底,补充交待,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当然运用补叙法,首先应当紧扣前面的记叙,只补充其有待补充者,切不可节外生枝;其次要注文字简洁,叙事精炼,不能拖泥带水;第三,补叙应当顺其文势,合乎情节发展的逻辑,补得自然紧凑。
分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进行分别的、平列的叙述。通常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所以分叙也可叫平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叙述二月二日夜晚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和二月三日下午五点同时发生的三件事都是采用分叙的方法,既突出了紧张气氛,又便文章层次井然。分叙有两种类型:一是按照“纵”的顺序来分叙,也就是按事情从头至尾的发展顺序,将它分成若干阶段,然后依据阶段先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叙述;二是按照“横”的顺序来分叙,也就是按照组成这件事情的各个方面来进行分叙。运用“分叙”要注意两点:一是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二是分叙的几个阶段或者几个方面,要有主有次、有重点有一般,不能平分秋色。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