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题:高考中的新热点——谈2008年高考口语交际题的备考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22 6:43: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13
  一、口语交际题成为高考中的“新宠”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是高中生必备的三大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但遗憾的是,口语交际的教学和训练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口语交际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中学口语交际教学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口语交际题也越来越受到高考的青睐,请看下表:
  近年高考口语交际试题一览
  年份 试卷 具体考察内容
  2004年 全国卷Ⅲ 串联词
  全国卷Ⅳ 填写熟语
  北京卷 口语解说
  湖南卷 串联词
  福建卷 接受采访谈感想
  江苏卷 介绍人物
  2005年 全国卷Ⅱ 填写礼貌用语
  全国卷Ⅲ 填写礼貌用语
  福建卷 介绍人物
  四川卷 填写礼貌用语
  2006年 全国卷Ⅱ 介绍方位
  天津卷 运动会解说词
  山东卷 主题口号
  湖北卷 串联词
  福建卷 欢迎辞
  江苏卷 导游解说词
  江西卷 场景表达
  四川卷 赞美辞
  重庆卷 场景表达
  浙江卷 谈感受、提问题
  2007年 全国卷Ⅱ 开场白
  安徽卷 场景表达
  北京卷 导游解说词
  江西卷 场景表达
  山东卷 劝说词
  四川卷 场景表达
  江苏卷 串联词
  湖南卷 介绍人物
  浙江卷 辩论反驳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两个趋势:
  1、口语交际题数量猛增。2004年全国有6份试卷出现了口语交际题,2005年有4份试卷出现了口语交际题,到了2006年,全国高考试卷口语交际题的数量竟然是前两年的总和,2007年则延续了这一趋势。
  2、题型多元化。2004年的6道口语交际题中,全国卷Ⅳ考的是“填写熟语”;2005年的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和四川卷,考的都是“填写礼貌用语”,这些均属于较为简单的填空题。而在2006年和2007年的口语交际题中,不再出现填空题,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复杂、新颖的题型,例如欢迎辞、解说词、赞美辞、开场白、劝说词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口语交际题已经成为高考的新的热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口语交际题的答题策略
  口语交际题题型虽然众多,但按照表述的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口语交际题分为两类:
  一类是“说明与讲解”,指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地说明和描述。对应的高考题型主要有解说词、串联词、方位介绍、人物介绍、开场白等。
  请看2007年北京卷第24题:
  24.为接待国外游客,有关部门请你写一段话,向观光者介绍你所熟悉的某地区(区县、乡镇或街道)的某一文化观光景点的特色。(5分)
  要求:①语言通顺、得体;不少于60字。
  ②切合“文化观光”的主旨。
  ③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
  “说明与讲解”类试题的答题关键在于对未知信息的确立,必须做好以下两步:
  ①立足对方,想想哪些信息是对方不知道的;
  ②针对交际目的,想想哪些信息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本题确立未知信息,首先要考虑对方想知道什么。在观光时,对方(国外游客)最想知道的信息有哪些,譬如“景点名称”、“景点位置”、“景点相关知识”(包括特色、保护状况、交通状况)等。
  然后再根据本解说词的交际目的选择主要信息,剔除次要信息。导游解说词有介绍观光景点的作用,根据题目要求还必须要介绍“景点特色”,所以“景点名称”、“景点位置”、“景点特色”是主要信息,特别是“景点名称”和“景点特色”不可缺少。至于“保护状况”和“交通状况”等次要信息,则可以忽略。
  【答案示例】
  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的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这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
  另一类是表白与抒情,指的是对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说明和描述。对应的高考题型主要有欢迎辞、赞美辞、谈感受、劝说词等。
  请看2006年四川卷第20题:
  20.2006年2月,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中国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张丹(女)和张昊(男)这对很有希望获得金牌的年轻小将,在完成重大比赛中尚未有人尝试过的高难度动作——“抛四周跳”时,20岁的张丹不慎摔伤膝盖。在大家都以为他们会放弃比赛的时候,张丹只经过5分种的短暂处理就重新回到冰面上,忍着伤痛与张昊一起流畅地完成了余下的动作,获得了银牌。
  请你根据以上情境,对张丹、张昊说一段赞美的话。要求说话连贯、得体,语言有文采。不超过60字。 
  你对张丹、张昊说:                                                         
  我们首先要明白“表白与抒情”的思维过程,它必然有一个从“确定情感”(感受)到“描述情感(感受)”的过程。例如要在“三八”妇女节向母亲说句心里话,首先就要确定自己表达的情感,到底是“感谢”还是“祝福”;然后再按照不同的情感将其表述为“妈妈,谢谢您”或者“妈妈,祝您节日快乐”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直接的表述的机会是很少的,因为情感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要把抽象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我们要使用一些技巧:
  ①利用细节或事例表达情感(感受)。
  ②利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感受)具体化、形象化。
  如本题,我们先要明确表白的情感是“赞美”,而不能是“安慰”或其他。在赞美时不能泛泛而谈,要内容具体而有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张丹、张昊身上的许多闪光点,如“挑战自我”、“执着拼搏”、“爱国热忱”等等,选择最有感触的一点进行赞美。同时,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使你的语句文采飞扬。
  【答案示例】
  1、你们以高难度的动作挑战自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国争光。今天的历练是为了明天的腾飞,未来的鲜花将为你们而绽放!
  2、你们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受挫而决不放弃的执著,是奥运精神的完美诠释。你们,是冰面上翩翩起舞的蝴蝶,世界因你们而美丽!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题型的口语交际题,都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做到“语言得体”。根据不同的语境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要全面考虑交际对象、交际身份、交际目的、交际场合等语境因素。
  如2007年山东卷第17题:
  17.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如果你是该校的志愿者,发现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你将如何劝阻?请针对以下不同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每句不越过30字。
  (1)对同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年长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完成这道题,我们就要综合考虑到交际对象(同龄人或年长者)、交际身份(志愿者)、交际目的(劝阻),交际场合(公共场合)。必须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对象,掌握分寸,采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劝阻。对同龄人,要平等相待,最好把自己也摆进去,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以引起对方共鸣。对年长者,必须运用礼貌用语,以示尊重;语气要适度谦卑,以情动人。
  总之,2008年口语交际题的备考,只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切实抓好日常的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训练,就一定能在不断发展的高考语言运用题考查中取得优异成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