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语文考什么?——精明地读与动情地写
作者:王大绩 时间:2008/12/5 9:23: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64
读:精明地读
读。要突出“精”,只有“精”,才能准确地吸纳、判断;写,突出“放”,只有“放”,才能充分展示我们的特长。从读来说,一个基本意识.很简单,就是一个词——聚焦。提出一句话,叫“一词一句一份题”.一份语文试卷六七千字,不是每词每句都重要,它重要的没有多少.一道题目也无非是一词一句决定的。我们说精,不是精细的精。同学往往是精细认真有余,而精明不足。我们强调精明,什么,叫精明地读?最简明的解释是该读的读,要精确;不该读的不读,要坚决地舍弃。要做到精明。不能死记教条,要有鲜明的目的。注意把握语言,读出重要信息,对于重要信息要抓紧,次要信息要舍弃。分割两类信息,重要的、次要的,是解决所有题目的根本目的,凡是读了题目,就这么一个目的。至于重要信息次要信息是什么,我在这儿就不详细说了。这也不是死的教条。
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点就是动态比较判断.同学往往想得到教条,但没法告诉你哪儿是重要的、哪儿是次要的,它需要比较判断,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判断谁正确、谁不正确。另外要关注句号。同学老问我,“标点符号到底考不考?”它当然考,但是你背很多标点符号的专业术语,句号怎么用、逗号怎么用,是没有用的。作文会考,如果作文一个逗号点到底,肯定扣你分。阅读里也考,你必须关注句号,不关注句号就会眼前一大片,但如果关注句号,无非就是几句话,一句话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意思,我们就能句和句、词和词比较,从而实现我们剔掉次要信息,锁住重要信息的根本任务。第三点,有些题目,我们找到重要信息了,就是答案。但有些题不是,它是下一步思维的一个开始,要把它转化一下,形成答案,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你要比较出重要次要;再一个,重要信息抓住之后,你能够转化。这种能力对于多数同学来说根本就不欠缺。我举几个标本来说,就是高考题目采用的文字材料,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它的本质特征都是重要信息次要信息交织,这是不以命题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因为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考试。又是大规模的阅卷,所以题目中必须有重要信息作答案依据,不然没法考。但是这又是选拔性的考试,它必须要让_二部分同学犯错误才可以。怎么让同学犯错误呢?这要用次要信息做干扰。任何人出题也不能离开这个规律。有一本书,里边分析了全国四十多份高考题,逐题分析,无一例外。解决根本问题就是把二者分离,将精力聚焦重要信息。
我在这儿举个例子.这是2005年北京卷的一道题——语言连贯题,把被选句子的序号填入方括号,使景物描写连贯,画面完整,这道题的得分率是50%左右。先看三个备选的句子,不长,但是里面有一些描述性的词语,它使句子变得柔软、光滑、有弹性、难以把握,如果锁住重要信息,剔除次要信息,它就变得非常简单。它就变成了八个词:南风吹过垂杨,绿水流来,荷塘围着芦苇。把描述性的次要信息去掉,句子就变得容易把握。如果还是记不住,那继续锁定主要信息,就变成了三个词:南风、绿水、荷塘,一定要聚焦,绝不能散光。看着三句话。我觉得模模糊糊。但如果聚焦到三个词上:南风、绿水、荷塘.就非常鲜明。(以下均为对这一题的讲解,主要是通过聚焦到重要信息,排除次要信息,要视之无物,可以快而准的回答对问题)做题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要“昨夜西风凋碧树”,把重要信息一扫而空,说起来简单,但为什么会有一半同学错了呢?这和我们平时上语文课有_些差异,我们如果上语文课,一篇课文,老师要带着同学朗读.往往叫学习好的同学朗读,体会修辞之美、意蕴之美、情感之美,培养同学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那是喂牛,现在是剥皮了。牛要喂不好,皮也剥不好。问题现在是牛喂得挺好,但是皮没剥好。这道题如果没有次要信息,就会变得瘦骨嶙峋、不堪入目。我们把题变形、连线,那这道题小学生也会了,题的答案就在六个词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六个词作基础,这个答案不铁,就不能说服敌人、不能拿出来检验。但还不能只考这六个词,只考这六个词就谁都会了,如果这道题得分率100%,那它就是废题一道。必须要让一半同学错,只有用次要信息做干扰。这道题做错,不是重要信息把握不住,而是被次要信息迷了眼睛。
写:与阅卷老师自由恋爱
接下来说一下写作。遵循写作规律,实现“思维突破”,写作核心是思维。作文这一项,思维是内核,作文写不好主要是没思考好,而不是文字的问题。这道题目的特征是没有答案,这道题答案在我们同学的心里,在我们的笔下。在阅卷老师那里也没有答案,这个答案也在阅卷老师的心里。这道题我们和阅卷老师是自由恋爱:用我的主观努力,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并获得高分。评分标准会定很多规矩,这都不重要,你的文章如果好,它就一定是高分,阅卷老师的阅读愉悦境界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打动阅卷老师,你得放得开,前面“一词一句一份题”,那是读,现在“一枝一叶一盆土”,这是写。作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有生活信息,哪怕只是一枝一叶,也要鲜活润色,这一枝一叶只有盛在我们熟悉的生活的一盆土里。所以要认识、感悟、熟悉生活。我们往往就题选材。看到题目选材料,往往是被动地写作文,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你的写作能力。同学们不是没有写作能力.我们写日记、博客,同一宿舍的同学晚上聊天,那一定是谈笑风生、妙语连珠。怎么一到考试的时候作文就不行了呢?因为被题目牵着鼻子走了。我们一定要把作文题目放到熟悉的生活中来表现。
备考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个是对题目要有认识和信心,高考题目都是非常开阔的,这里一定可以容纳你熟悉的那盆土,那方园地:另外就是自己充分有效的准备;第三个就是构建与题目联想的桥梁。这三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举例来说一下。
第一,对题目的认识与信心。就以今年的高考题目为例来说.写作就是创造,这里没有行与不行,只有好不好,因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说:表达与交流要鼓励学生,不是允许不允许。而是鼓励不鼓励自由地、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果哪道作文题目不能鼓励,那它就是在对抗新《课标》,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阅卷小组这样做,那等于他在对抗新《课标》。高考题有极大的开放性,以今年的北京作文题目为例,(读题)材料很简单,就是一个广口瓶,分别倒进石子、沙子和水,最后满没满这么一个问题.其实我们应该马上想到这不仅说的是一个广口瓶的事.它预示了人生和社会。著名的少年作家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迟到了,因为他初赛成绩很好,老师很惋惜,破格给他临时出了一道题。拿了一个玻璃杯放在这儿,扔里边一团纸。韩寒把这杯水比喻成一个社会,那一团纸就像一个人刚进入社会,刚开始格格不入,飘在上面,但他不可避免为社会所浸湿,最后沉入水底成了一团烂泥,这是人在社会中被侵蚀的一个过程。它实际上反映了韩寒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由这个材料你可以联想很多。作文题它怕你不能由这个想起很多东西,所以后边有一个提示部分,告诉你由这个材料你可以往各方面走,给你指出好多条路,同学们不用看花眼,你选择一条路走就行。头一个,这是一个认识和扩展,由学无止境,能够扩展到许多事情。后一个,顺序很重要,它关注的不是实验的结果,关注的是实验的过程。第三个说的是过程的一种延伸,顺序重要,重要的先做。而第四个是一个逆向的延伸。给了你四个提示,你选哪个都行。后面还有省略号呢,你还可以自己探一条路,也可以。同学们往往看花眼,不知道走哪条路,其实你选择一条路就可以。今年高考前,很多班级都让同学们背地震的材料,觉得今年一定考地震的作文题。那这个是不是地震的作文题呢?它和那个有关系,但是你背很多地震的材料。没有认识和感悟也没用。如果你有认识和感悟,不出地震的题你也能用啊。在抗震救灾里面,顺序也很重要啊,一开始是生命很重要啊,首先抢救人,然后逐渐就是抗震棚、消毒问题、防疫问题、堰塞湖问题.最后逐渐变成重建家园的问题,这是逐次来的,顺序很重要,重要的优先安排。由这个实验你想到什么都可以,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只要你文章写得好,那都是可以接受的。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话题——装填。任何材料都是非常开阔的,这个材料包括材料和提示部分。即便没有提示部分,我们也可以自己提示自己,只要作文写得好。都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怎么才能把它写好。就是充分有效地准备,即就自己熟悉的生活.一有细节,二有感悟。你背很多地震的材料,没有感悟也是没有用的,今年北京卷中也有涉及地震的题目,例如北京卷第二十一题就谈到了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一带发生里氏八级强烈地震,给了一幅图片。要求配几句话,这给了我们一个细节,那就是看同学有没有感悟。如果没有感悟,那就是说明你对抗震救灾的事儿实质上是漠不关心的,或者说你没有以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水准来关心它,那你是不是背很多材料也没什么意义啊?给这么一幅图片:废墟里,坍塌的楼板、钢筋、一块跌落的表,上边的指针指向二时二十八分,这个典型的细节画面让用45字谈出你的感受。我们在这里看几个例子:(例一)“楼板崩塌,钢筋折断,表针定格在二点二十八分”,先把它描述一下“它在倾听吗?”这就是实际的感受,作者把实际的心情寄托在这个表上。“倾听废墟下不屈的脉搏,倾听飞奔向这里的步伐”两个声音画面表现了赈灾地区的人民和支援灾区人民的一种行为、一种抗争。(例二):“强震,正十四点二十八分;死寂,在十四点二十八分;默哀,又十四点二十八分;凝聚,自十四点二十八分;加油啊,从十四点二十八分。”这里边是用五个词语概括了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使十四点二十八分,这个对于全国人民都非常重要的时刻得到高度突出。(例三):“十四点二十八分刻印在汶川的大地,更铭刻在共和国的胸膛”这是典型的由小见大,和由一个玻璃杯想到社会人生是一样的。“这一时刻,共和国感到剧痛,这一刻,共和国更加雄起。”(例四):“二时二十八分。相信吗?钟摆的芯没有停止,时间必将更有力地搏动在钢筋水泥的教室。”他把这儿想象成一个教室,现在是豆腐渣工程造成的一个悲剧,来年我们一定会吸取教训。这些都有意义和深刻的感悟。四十五个字就足以打动每个人的心。如果这四位同学用这种认识、这种语言写出作文,当然也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这是四分的题.如果得三分,看起来只丢了一分,实际上如果扩展成一篇作文,那就是丢掉了十五分。
第三.构建题目联想的桥梁。我得由作文题,由广口瓶、杯子、沙子、石头、水和要写的社会人生搭上桥梁,表现出来就是语言的桥梁,是思维的桥梁。我在这儿举一个作文为例吧。“心灵的空隙,晶莹的玻璃瓶折射出光芒,有人拿起它,向瓶里装满石子,问:‘满了吗?’冰冷的石块挡住了舞动的阳光。”这位同学在第一段非常简洁地复述了材料。复述的目的很明确,他突出了玻璃瓶的晶莹还有阳光的照射。“我们总会想到一些不堪的过往”马上联系到了人生。“忖度自己究竟可以承受何种重量,当石子一枚枚加人,当生命之瓶堆积阴霾,块垒满胸.我们窒息地想:终于到了窒息的一刻,就像面对那没有了
晶莹的瓶子,我们总可以不假思索地答,满了”,这是把人生快乐地堆积和石子投入瓶子做了很好的衔接。这个桥梁搭的很牢靠,我们才能认可,你说的是人生,没有脱离开作文题材料。“那是一个清晨”这里还插了一个故事。“他,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到了法庭,妻子不忠,律师奸诈,法官误判……浓重的黑色就这样在他面前堆积”.我们读到这儿就马上想到前边的石子和人生的表述。“他确信这一生真的到了尽头”,这是第一个阶段,“装石子的瓶子还在.尽管玻璃瓶早就失去了光亮,面对满了的确切的判断,掌瓶人笑笑,注入沙子代替回答,沙粒注人石子的空隙”。他对材料的复述还是有他鲜明的目的的。最后他又 ,
谈到人生,尽管石子堆积,但还可以有柔软的沙子来填充它。“那一次.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队长解决了难题,因此他和狱友们获准喝到了冰镇的啤酒,下一个黄昏,夕阳镀金。那一次在图书馆,他偶然发现一张唱片,于是他锁上门,在监狱中播放”等等。“他凭借才能和人格成为狱友们心中尊严的偶像。”他的才能和人格就像柔软的沙子一样.使充满阴暗的石子的空间中充满柔软。还有第三个“水”呀.这位同学很巧妙地用玻璃瓶应该再次透出光亮。用光的遮挡和重现介入他的文章。“雷电交加的夜晚,他爬出几百米的下水道,离开了地狱般的牢房,仰天长笑,第二天清晨,典狱长撕开牢房墙上海报,发现海报和他挖了十九年的隧道该多么懵懂,也不懂为什么十九年为什么没有磨灭一个人心中的希望,更不知道此时的他,正在太平洋边面对蔚蓝的天空从容等待友人的到来。就像最后的水注入了一样,又终有了一丝光明。”最后他总结,“寻找心灵的空隙,也许就能迎来明媚的阳光”,他显然把石子、沙子和水的注入做了很好的理解。另外他对生活有了很好的认识,他才能编造或者利用了这个银行家的故事。银行家的故事没什么新鲜的,但他说的和题目非常吻合,也能打动人。
时间关系,我就到这儿。对于作文来说,重要的就这几句话:要关注平凡小事。生活中很多小事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是人生的宝贵财富,随便丢掉它们比丢掉金钱更可惜;另外要感悟大事细节,可以从定格在两点二十八分的表这个细节和对它的感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素材具有活力,不是在于我背多少素材。沙漠固然广大,但寸草不生,瓦缝里只有一撮土照样长出茂盛的植物。我们熟悉的素材具有活力,能够写好作文,全凭思想激活,这一点需要认识。老套的银行家被诬告的故事在这一同学笔下就变得熠熠生辉。任何一个老师都会怦然心动。所以要靠思想激活。最后祝所有同学能够在快乐中获得成功,谢谢大家!
(整理自王大绩老师在北大百年讲堂的演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