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临门一脚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18 20:27: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80
  诗歌鉴赏临门一脚
  高考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以来,考生的得分情况都不太理想,椐抽样调查,均分都只有3分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诗歌鉴赏题历来是高考题中的难点,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有偏差,不能把握其意蕴;另一方面很多考生虽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但不知道如何表述或者表述不够规范,不符合答题的基本要求。这几天高三正复习诗歌鉴赏,从自己多年的经验总想删繁就简让学生快速掌握高考标准的答题技巧。
  一、鉴赏诗歌形象答案的整合表述思路:形象——形象特征——思想分析:开头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举例:分析诗歌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形象特征)。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思想)。
  二、鉴赏诗歌语言答案的整合
  1、炼字类鉴赏题表述思路:字义——意境——感情分析:对诗歌的语言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
  举例:2004年高考全国卷木兰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 縠觳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案:闹,热闹。(字义)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春光烂漫之意,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意境)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感情)
  2、语言风格类鉴赏题表述思路:风格——具体分析——感情——作用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的语言风格。指明风格一定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后指向诗歌的主旨以及对表达主旨的作用。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等
  举例:下面这首宋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称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风格。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答案:语言委婉含蓄,意蕴丰富。(风格)诗人借气氛的渲染、贴切的比喻构成西风瘦菊,佳节冷落,对花兴叹的艺术画面,(具体分析)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感情)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诗人,兼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作用)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答案的整合表述思路: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思想感情和篇章结构)分析: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我们首先要确认属于哪一种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来映证此技巧;然后,就说明技巧的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包括思想感情和篇章结构两个方面。
  举例: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案:这首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表达技巧)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具体分析)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表达效果)
  四、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答案的整合表述思路:思想内容——诗句例证——思想内容分析: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我们首先要从总体上进行评价,或抒发了何种感慨,或体现了何种志向,表达了何种感情,然后以具体诗句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最后再归结到思想内容。
  举例: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思想内容)“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诗句例证)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思想内容)对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读懂和理解诗歌是前提,掌握答案的表述方式是关键,如果本文能给在诗歌鉴赏的大海里左右徘徊的考生们有一点启发,这也算是笔者的一点安慰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Gino 于06-06 21:35发表评论: 第1楼
  • 确实有用,最起码作答时有点思路啦~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