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才是春
作者:铜山县大许中心中学 张守侠 时间:2009/3/22 16:02: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65
法国专家在对这90%的同学调查后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做出答案来,是因为觉得“老师出的题目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话一分也没有”。法国专家感叹:中国学生很听老师的话,因为同一道题在法国小学做试验时,超过90%的学生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
学习要有怀疑精神,古人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陆九渊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需要的是创造能力。秉着这一原则,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吗?一开始是一等再等,却是千呼万唤没有人站起来响应,就是有个别提问题的,那问题也提得让人不敢恭维,更谈不上是有效问题了。碰到学生提到一个像样的问题,那真是令人感到欣喜若狂。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对书本顶礼膜拜,对老师言听计从,这种观念和心态促使他们不敢怀疑,也不会怀疑,因而也就没有问题了,同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的学习,因而他们普遍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普遍缺乏问题意识,既然如此,那么学生也就无法展开探究学习了。
没有怀疑精神,提不出疑难问题,更谈不上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想象力。难道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是创造能力吗?
课堂上学生对一些识记性的知识敢说敢做,一些问题也敢说,只是答案千篇一律,毫无创意,答案雷同,原来是看参考书得来的,有些答案他们还一知半解,半懂不懂,而对一些赏析题需要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你在看作业上、练习册上经常是空白的,更可笑的还有竟然写上: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它具有主观性,直觉性,想象性,间接性,多义性等特点,讲究“言外之意”、“象外之像”,“条条大路通罗马”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语文的答案就不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出现“反弹琵琶成新曲”“横看成岭侧成峰”“万紫千红总是春。”
那我们学生的学习与语文教学的特点之间的矛盾不是太大了吗?
造成目前这种局面是谁之过呢?难道仅仅来责怪我们的学生吗?
不由想起那位一纸诉状将女儿所在幼儿园告上法庭的美国妈妈,原因是女儿在认识“0”之前,能把“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他认读了26个字母,小女孩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女儿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而令我们不可思议的是这位母亲获得了胜诉。但小孩的想象力呢?却是无法赔偿的,也是无价的。
联想到我们的教育,一板一眼的灌输,师云生云现象屡见不鲜。
一成不变的忙忙碌碌于标准答案之中,墨守成规已成习惯,想象力则像一只遭受禁锢的小羊,早已失去了青青无垠的牧场。
某小学曾有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雪融化了会变成什么?”回答“水”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一个学生回答“雪融化了出现春天”,教师马上给他判定错误,并转告其他学生“记住雪融化了只能出现水”。
“雪融化了出现春天”——多么美妙的图画!我们仿佛看到冬雪消融,溪水淙淙,草木绽芽,百鸟啾鸣,一派生机盎然的早春景象。
“雪融化了出现水”无疑是正确的答案,但我们能简单的判定“雪融化了出现春天”是错误的吗?相信教师这个简单的判定一定会冰冻学生天真烂漫的想象力。
是谁把孩子固定成一个不知怀疑,不会疑问,只会说标准答案的机器,是谁折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百花园里只剩下一种颜色!难道就仅仅是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吗?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四方,冰封的大地已在缓缓解冻,相信总有一天,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