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师三问》读后感

作者:蔡裕畅  时间:2009/4/2 11:45: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33
  在听了教育专家翟召博的报告和学习了他写的《为师三问》之后,感触颇深。同是中学教师出身,同是普通平凡的基层教育工作者,他为什么就会成为山东教育专家、全国教育名人,而我很平庸呢?
  面对近年来教育专家的层出不穷,各地巡回演讲的连续不断,慢慢地,我对他们淡然了,甚至漠然了。但翟召博的出现给了我一个启示,也解决了我心中的疑虑:个别专家固然是专家,但不乏沽名钓誉者,实力派的不多。翟召博的出现我认为打破了僵局,尤其是他的“为师三问”,问得我们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教师无地自容,自愧难当。
  从他的修身、育人各方面都给了我深深地启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是说自身的学习和教育学生是经常性的,实现教育学生的客观化不是一两个教育专家教给你的,也不是平凡庸俗的一两次培训就能解决问题的,自己的心不动就永远动不起教育观念的创新改变。
  我真的已经失去很多,失去了挽救几个“差学生”的机会,失去了个人业务提高的机会,失去了一个普通教师的平常心,本来应该脚踏实地,却不时的凭空自塑“出类拔萃”或者“与众不同”,有时忙于应付琐碎的“大事”,应付个别酒场宴会,一醉方休万事休。事后有人批评又是满腹牢骚,大有怀才不遇、难酬壮志之感。现在想想,真的惭愧,惭愧之余不应是一蹶不振,毕竟,一个个学生还在等着我,一双双眼睛还在看着我,一句话,对待教育工作,对待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就是永不停息如春风,如春雨般去滋润万物,构建一个高素质的自我,高品位的师生关系,自省自悟,感悟从中而来:
  作为班主任
  1.学会宽容
  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就是心智不闭锁,头脑不固执,思想不僵化,眼界不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宽容就是对自己所认同的对象能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别人所信赖的事物又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教育学生,真正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2.学会等待
  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急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失望和冷漠,而多一份理解、信心和亲切。
  3.学会选择
  我面对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差别也大,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要明确“分层次教育教学”的真正的内涵,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教育的方法。这必须又要求我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作为教学工作者
  1.学会学习
  翟召博的“为师三问”中最有力的一句就是“忙得不学习”。我们往往想居高临下的操纵、指挥学生,让他们顺从,却没有更好的途径和方法。说白了,实际就是自己的知识老化,方法单一;在教学中更多的是灌输而不是展示,也不是和学生共同分享知识;有了更多的强制,少了平等的给予。因此,要对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自觉防范,尤其作为成人,还是要再学习领会“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就会有的”这句话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光是讲给学生听,作为老师,也要学习领悟,这样去给学生讲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2.学会创新
  我所说的“创新”不是时下人们一味强调的改革,教育观念的大改变等等。在翟召博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他天天在变,这种“变”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意味着不断的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做出新的诠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更有希望。
  我们的担子很重,而我们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却很普通,甚至很细小琐碎,但这正如庄稼一样,需要我们每天的付出,每天付出的相同或者不相同,即使周而复始,也要去做,就如一年四季看似相同,但每年的风雨霜雪又是何其的不同呀!
  是啊,做一名普通教师难,难就难在不能以平常心态去面对一切。
  我相信,只要我能如春风细雨般去滋润棵棵禾苗,它们一定会茁壮成长,我也会随同在轻风中更加成熟、健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