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跌宕起伏,写人生动传神——语文与小说

作者:渭南市下吉中学 王满仓  时间:2009/5/6 15:58: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18
  叙事跌宕起伏,写人生动传神——语文与小说
  渭南市下吉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王满仓
  同学们,学习语文离不开对小说的阅读和鉴赏。自从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侵略和影响之后,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中华文学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来以诗歌为核心的文学体系变成了以小说为主体,如今诗歌已经走进了象牙塔,日渐衰落。尽管20世纪末产生了一个海子,但是这些诗歌,大多与中国特色(本民族语言)的适宜于朗读和口头传诵的诗歌究竟不同,所以诗坛毕竟还是冷清了很多。正因为这样,小说这一适合大多数人口味和欣赏水平的文学样式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现当代文学的宁馨儿,大受青睐而不衰,汩汩滔滔,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但这里我要告诫同学们的是,小说的阅读不仅仅在于好看的情节,更在于充溢在情节当中的“诗情画意”。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之父)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多读读诗歌,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因此,我们阅读鉴赏小说,要把它当做诗歌来读,读出充溢其中的的诗意。
  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是以“刻画人物形象、寄托作者思想感情并进而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任务的艺术。离开了这个核心,即使情节如何热闹,也只能是二流小说,因为它丢掉了小说的“魂魄”。翻检一下我们阅读过的小说和电视屏幕上的小说(影视文学),我们就会明白这一点。孔乙己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永远也抹不去,他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与短衣帮混在一起的人,他的典型话语“多也,不多也,多乎哉!”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鲁提辖挥拳痛打镇关西的场面,我们仍然记忆犹新;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也不会忘记,他虽然没有出场,但是我们绝对会想象得到他饱经风霜的面容;马蒂尔德的幽怨、风光、勤劳,仿佛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我”因为送给万芳礼物却又不得不收回的那种悔恨,在生活中缕缕碰到,让我们铭刻至今……荧屏上的电视剧可谓多矣,然而能在我们记忆深处留下烙印的也就那么几部,我们不会忘记极具个性色彩的石光荣、李云龙、喜耕田和喜来乐,我们会仅仅乐道于断案如神的狄仁杰,我们也会啧啧称赞唐国强塑造的毛泽东、卢奇塑造的邓小平……凡此种种,都是因为这些作品能够成功地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并能在深层次上发掘出生活的本质和诗意,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人生的砥砺。
  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最主要的任务,是小说这种艺术的核心。刻画人物形象,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只要我们读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就永远也不会忘记阿Q和精神胜利法;同样我们也忘不了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拴和夏瑜。为什么优秀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首先是因为这些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规律,其次还得益于刻画人物形象的种种手法的运用。
  说到这里,同学们就会想起来刻画人物的各种手法,什么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呀(嘿嘿,你可记得真牢呀!),我知道呀!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你别以为你记住了这些知识,就说明你学习小说比别人强;关键是既要有条理地记住这些知识,还要懂得为什么用这些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就说记忆这些知识吧,你也得全面一些,有条理一些。常见的四种手法我就不再重复了。其他的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当然了,优秀小说除了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之外,情节和环境也是非常讲究的,因为合乎生活的逻辑和规律、又具有强烈艺术性的情节和环境是人物形象赖以竖立的载体。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既合乎生活的逻辑和规律,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反之,那些违反生活的逻辑和规律、靠胡编乱造拼凑起来的故事情节和环境只能倒人胃口,使读者大跌眼睛,毫无艺术性可言。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明白:优秀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时在故事情节和环境的设计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准确、真实、可信、逼真。孔乙己生活在一个环境封闭落后、具有浓厚封建礼教、人与人之间情感隔膜而又缺乏关爱的镇子上。人们经常聚集在“咸亨酒店”里饮酒解乏,而代表知识阶层的孔乙己穷困潦倒,也常常到这里饮酒遣怀,不免被不理解也绝不可能理解他的“短衣帮们”耻笑、奚落、打趣。为了跻身仕途(尽管已经绝不可能)获得好的生活,孔乙己干了一次自以为不算“偷”的“窃书”之事,被人打伤致残。在无数次的精神麻醉和肉体摧残之下,孔乙己坐在蒲团上“走”了。这就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正因为得益于这样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情节,小说塑造出了封建社会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显得准确、可信而逼真,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与之相反,那些粗制滥造的小说或荧屏上的小说(影视文学剧本)往往给人以虚假、怪诞、浅陋、可笑的印象。这里,我不怕同学投我的反对票。比如《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这两部“电视连续剧”,两者都以取笑观众、拨动观众的笑神经为目的,却没有把符合“生活真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作为艺术追求,毫无思想启迪和艺术营养,而且给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误导作用。同学们,大家说说你们是更喜欢《亮剑》呢,还是更喜欢像这两部一样的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呢?我想,等到你真的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之后,你就会像我一样给这两部所谓的“电视连续剧”投上一张反对票的!
  上面我给大家谈了小说的情节设置和环境描写必须符合生活真实的道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情节设置的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总起来说,小说的情节设置和环境描写必须从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出发,如果不从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出发,那么即使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再好,也等于零。
  首先我们得懂得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大体如下:
  ①楔子:故事情节发生的时代或社会背景
  ②开端:故事情节的初步展开(矛盾初步露头)
  ③发展: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展开(矛盾逐渐激化)
  ④高潮:故事情节趋向结束(人物命运趋向明显/矛盾完全激化)
  ⑤结局:故事情节结束(人物命运有了结果/矛盾得到解决)
  ⑥尾声:故事情节结束后,有关人物命运或矛盾的补充交代
  这六项中,①⑥可有可无,但中间四项是必备的。当然了,这也只是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安排,特殊情况不在其中。比如,有些小说的情节处理和设置就打乱了原本的时间顺序,倒叙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安排(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插叙也属于这种情况(比如《杨修之死》),有时候还可能时空交错来安排,忽而今,忽而昔(比如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但无论如何,一般情况下,情节结构大致如此,即使再特殊,也只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主题思想或是为了增强小说的可读性所做的特殊处理而已。
  除了叙事上灵活处理的“倒叙”“插叙”之外,设置线索、设置悬念、伏笔与照应、意识流、“抖包袱”等,都是情节安排和处理的常见技巧和手法。比如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和《祝福》中的“我”就是线索性的人物,有了这个“我”,故事情节就显得紧凑、完整;还有因为情节比较复杂往往安排几条线索的常见手法(传统称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比如《三国演义》就是三条线索,魏、蜀、吴三家各一条。
  伏笔与照应的手法在结构小说、暗示人物命运、增强作品可读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红楼梦》的情节安排就是成功使用这种手法的典范,被称为“铁丝银线,伏延千里”,再如被茅盾先生所称赏的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也突出地使用了伏笔与照应,小战士与我同行时,我发现他肩上被刮破了一个小三角口,这跟后来小媳妇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衣服的细节遥相呼应。
  同学们,我真诚的希望大家能够越来越喜欢诗意浓郁的优秀小说,坚决摒弃那些艺术营养底下的所谓的小说和影视文学,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这样才不负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警惕起来,进行自觉清醒的艺术打假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