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咏物诗四首》为例谈咏物诗教学方法

作者:叶园园  时间:2009/5/14 6:30:57  来源:李里1992 转发  人气:2719
  2008年诗歌鉴赏题选取了两首咏物诗进行比较阅读鉴赏。它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形象和表达技巧的把握。首先,这就要求学生要由表到里,由“象”到“意”。另外,学生要明白表达技巧在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起桥梁的作用。因此由咏物诗的所咏的物引伸到诗人塑造的形象是解题的关键。
  这个高考题所考察的内容正是高二教学内容中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第11课内容延伸。在了解高考题方向后,我联系11课《咏物诗四首》的教学实况,整理出一些思路。
  (一)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的生源属于广州市中等偏下的水平。学生自学能力差,分析能力弱。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诗文背诵量少,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弱。这导致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屡屡碰壁,于是就不敢动笔去做题,甚至不愿意动脑思考。这样就导致了恶性循环:越不想动脑,就越不会做;越不会做,就越不想动脑。所以作为老师,就要想办法活跃课堂,想一些新的方法来让学生跨出答题的第一步。
  我们语文科组集体备课后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点和考点落实到实处,保证一课一得。对每一个语文基础知识与解题技巧都要扎实地练习,讲练结合。
  (二)  教学定位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属于选修教材。它采用了双视角的结构,将课文分为基本阅读和拓展阅读两个层次。而第11课《咏物诗四首诗》是属于拓展阅读模块。拓展阅读是分类赏析,展现的是不同题材的作品的特点和风貌。我们的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应致力于拓展、提高与探究。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因为是选修教材,所以在教学上应有别于必修教材的诗歌教学。对此,我们的教学定位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一题材的作品的主题与表达的技巧,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以诗为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教学是我们教师的出发点。针对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的具体构建上,我以学生自主赏析为主,加入诗情画意再造型的方式。
  另外,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和背诵是永远不能丢掉的。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加上诗歌的感悟一定要在相当量的古诗文背诵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当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他们自然就发现从古到今诗歌的传承是有一定规律的。而这些规律能帮助他们感悟诗歌和解题。所以检查他们背诵默写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以第11课《咏物诗四首诗》为例,谈谈我的具体措施。
  (三)具体措施
  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歌诗合为情而发”。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己的志向情操,这就是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常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咏物诗的目的不在“物”,而在“情”。“物”只是一个载体。要提高赏析咏物诗的能力,关键是要找准“物”的特点,然后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物品的特点,然后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呢?这需要学生在熟读诗歌后,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积累的古诗知识,来架情感共鸣的桥梁。
  对咏物诗中的“物”这个“主角”的把握是学生的软肋。如何把这“主角”转化为诗人的情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充分调动学生,作了实践性探究,并总结出以下的几个方法:
  1.          给主意象配画面或音乐
  新课标一直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根据这个理念,我运用了一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后,给“物”添配角:画面或音乐。并说说自己为何这样做。通过这个方法来感受是走进诗歌鉴赏殿堂的第一步。
  例如:顾况的《子规》。学生很快找出主角——杜鹃,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杜鹃展开联想,学生可以添加其他事物,让画面丰富起来。
  其中一个班,有一位学生读完诗句后,添加了一棵树和几座山。他认为:杜鹃应该站在一棵光秃秃的树上,树周围是荒山野岭,寸草不生。
  后来又有学生进一步在这基础上加了一些配角:无数的杜鹃和黑云。她认为:数不清的杜鹃满布荒野,天上乌云密布,感觉天都要快哭了。
  这些事物的增加,其实能看出学生已经慢慢向诗歌的情感靠近了。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添加完配角时,到底想营造什么气氛?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有了这个思考后,学生就开始从诗人的角度出发,甚至有学生把自己代入诗人的角色,加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后顺理成章地推出诗人想借杜鹃来抒发对历代冤死的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在另外一个班,有同学读完顾况的《子规》后,想起了他们最爱的动画片《火影忍者》的音乐《哀之悲》,也有学生想起电视剧《仙剑奇侠传》的歌曲《哀幻瞑》。他们都觉得自己的那首歌很适合做《子规》的背景音乐。于是我鼓励他们下一节课把这些推荐的歌曲带回来课堂播放,让其他同学来判断到底哪首更接近诗歌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大增,并且积极地投入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在思考本诗的主旨,最后明白本诗的中心。
  通过这个配画或乐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物”与“情”或“物”与“人”中间不是简单的拼合,而应该是水乳交融的一个整体。而继续追问他们构造画面或添音乐的原因,是引导他们思考当初设计的情感基础是什么。其实这个情感往往就和诗人当时的情感很接近。最后达到学生和诗歌产生共鸣的的目的。
  2.          诗人的经历和物的经历的相对关系
  大部分咏物诗表面是写物实际是写诗人自己。诗人的背景或者成长经历往往能和诗中的物的经历有相似的地方。从诗人的背景可帮助理解物的特点,同样道理,从物的经历也能推出诗人的经历,这就是诗人的经历和物的经历的相对关系。
  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喜欢在教新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下背景知识,希望通过对诗人的背景来帮助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既然两者是相对的,那就可以试试逆方向操作。当学生初次阅读诗歌时,或许未必知道此诗的写作背景或作者经历,可是透过鉴赏诗歌,学生可以推出诗人当时的处境,反过来又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这个方法来领悟是走进诗歌鉴赏殿堂的第二步。
  例如韩愈的《葡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直接以诗为本,从文本出发。先让学生把葡萄的成长经历结合诗句复述一次。学生经过几次诵读后,都能明白韩愈笔下的葡萄刚刚长起,还没爬遍支架就倒了下来,快要枯萎了。这个关键时候,有一个爱惜葡萄之人出手扶起这棵葡萄并“添竹”,然后细心栽培。
  学生理解完诗意后,结合以前学习咏物诗的经验,都得出葡萄是象征韩愈的答案。可是这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扶葡萄的人又象征谁呢?这就要学生推断到底当时韩愈是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枯”“倒”等词来猜出韩愈当时郁郁不得志或被贬的情况。
  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被贬的人通常最渴望什么人出现?”这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可以倒推出韩愈当年应该就像这葡萄一样落魄,渴望有贵人相助。而这个扶葡萄的人就是象征韩愈盼望的那个贵人。
  在整个推论的过程中,学生凭着以前所学的各大诗人的经历,也能知一晓二,触类旁通,猜出韩愈当时的境况。了解这个境况后,学生最后总结出诗人是想借葡萄来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当在鉴赏一位学生不了解的诗人的作品时,这种“相对关系”对学生帮助很大。学生不用担心由于不懂诗人背景而无从下手。另外也教会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意识:以诗文为本,从诗句出发,所有答案都能从诗句中找到。
  3.          善于总结归纳,防止生搬硬套
  要明白所咏之“物”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首先要抓住“物”的特点,突出它与所喻之人的相同之处。正如08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第一问: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其实就是考察学生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
  到了高二的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量的诗歌知识,其中包括意象和情感之间的一般联系。在教授这种拓展阅读课程时,应该多鼓励学生知识迁移,系统概括。把以前学到的常用意象和其象征意义都总结一下。通过这个方法来总结是走进诗歌鉴赏殿堂的第三步。
  比如说,松,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在杜荀鹤的《小松》中的意象“松树”,不再是只地说它不怕困难,还加了旁人对它的评价。诗人把人们对小松和成年松的不同评价作对比,批判世人目光短浅,暗含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这个理解层面就比原来的只抓物的普遍特点又高一层。其实说到底,学生还是要对松这个常用意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必须懂得松树长成后的伟岸姿态,才能冷眼看出“时人”对小松评价的无知和可笑。
  相同意象有共同象征意义,并不代表同一意象的诗都是同一情感。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明白机械地记忆意象的规律是量的积累,而灵活运用才是质的飞跃。古人云:“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以牡丹为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 “自李唐来,世人独爱牡丹”这里的牡丹并不是特别有气质,莲花才最受诗人称赞。可是到了刘禹锡《赏牡丹》中莲花和芍药都成了陪衬品,只有牡丹是“真国色”。
  因此,懂得知识迁移,总结归纳是重要的,可是灵活运用,理解千变万化的咏物诗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补充和小结
  教学要一课一得,扎实落实到考点。根据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方向,第11课《咏物诗四首诗》分两个教学重点,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个课时重点是掌握咏物诗所咏之物的特点和由这个特点引发的情。以提高学生感受能力为目标。教师让学生去诵读和理解,然后添加图画或音乐,接着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物的特点,并让学生概括之前学过的经典意象,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诗人所抒之情或所言之志。
  第二个课时重点是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以提高学生赏析能力为目标。在补充完成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检查课后背诵情况后,剩下的时间主要以实际题目练习为主。粤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涵盖了高考诗歌鉴赏的方方面面,有偏重基础的题,有偏重探究的题。如本课第二题,对表现手法的提问,可以借此加强他们对侧面烘托的手法的掌握,并引导他们自己对同样用了侧面烘托的诗歌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把今年的高考的诗歌鉴赏题印发给学生当成模拟练习。让学生按照刚学习完的鉴赏方法去尝试做题。最后在堂上评讲。需要强调的是,讲解练习题还须注重方法指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相似,这就是学生需要抓的主要对象。要感悟上乘的咏物诗词中“物我一境”的境界并非易事。因此,我们身为引导者,就要让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人用意,找到物的特点,形成共鸣,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