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20字。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歌鉴赏方法
徐有富
优秀的诗歌作品通常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想对诗歌作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尚需对诗歌作品加以鉴赏,下面我们就对几种主要的鉴赏方法作些介绍。
一、披文入情
《文心雕龙•知音》篇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可见诗歌作品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因此诗歌作品的文本首先应当正确。其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将作者弄错了,这就需要辨伪。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级学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发展简史》说:“李清照早期的词,有写得活泼轻快的,如《点绛唇》写打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少女形象极生动。这首词的作者是否为李清照就很成问题,因为它所描写的内容,完全不符合李清照的身份。大户人家的秋千一般都在后花园,女主人打秋千的时间又是“露浓花瘦的早晨,客人怎么会在早晨进入李清照家的后花园呢?再说李清照是主人,从其《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来看,她少女时代胆子就很大,见到客人怎么会如此紧张呢?还有,既然已经“和羞走了,为何又要搔首弄姿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呢?匆忙中她的梅子又从何而来呢?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已指出此词作者问题多多:
此首别作苏轼词,见杨金本《草堂诗余》卷下。又作无名氏词,见《花草粹编》卷一、《续草堂诗余》卷上、《古今词统》卷四、《古今诗余醉》卷十二、《花镜隽声》卷七、《词汇》卷七、《同情集》卷四。别又误作周邦彦词,见《词的》卷二。赵万里辑《漱玉集》云:“案词意浅薄,不似他作。
这首词的作者为谁尚需研究,但决不是李清照,否则上面提出的那些问题将很难说清楚,而且也有损于李清照的形象。
二是将某些文字弄错了,这就需要校勘。诗歌作品在流通过程中,读者、编辑、传抄者、出版者难免会对之加工、修改,有意无意间造成不少文字差异,直接影响到诗歌鉴赏,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可适当做一些校勘工作。譬如王维的《相思》,流行本如《唐诗鉴赏辞典》作: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但是,读者在欣赏此诗时会产生一个疑问:红豆树秋天结子,春天显然不是采撷红豆的时间。我们查中华书局出版的《王维集校注》作“秋来发几枝,而且比较原始的版本如《云溪友议》、《唐诗纪事》等均作“秋来发几枝。较为通行的《万首唐人绝句》、《全唐诗》还作“秋来发故枝。显然将“春来校改为“秋来,这首诗才能说得通。
三是还要扫清文字障碍。古典诗歌流传到今天,有些词语的读音与含义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否则也会影响我们对诗歌的欣赏。试读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其中的“儿子,现在普通话读为“ér”,显然与“期”(qī)不押韵。而“儿字在宋本《广韵》中属上平声中的支韵与齐韵,如果我们按照吴方言将其读成ní,则此诗就押韵了,吟诵起来也就好听了。
还有些古代汉语词汇或方言词汇的意义已经消失或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