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杜诗为例析“沉郁顿挫”风格
作者:广州市执信中学 文小锋 时间:2009/5/14 7:03:40 来源:李里1992 转发 人气:1423
一、“沉郁顿挫”释义
对于杜诗“沉郁顿挫”的含义的理解,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杜甫只是第一个使用了这个词,而没有用它来概括自己的诗歌风格,是后人借用了这一词语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特点。因此,我们不能囿于此前人们对“沉郁”、“顿挫”这两个词语的意义的理解,并由此来把握“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而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用文学鉴赏的眼光去看待杜甫的诗歌及其体现出来的风格特点,从而探讨“沉郁顿挫”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
后世的历代文论家,如严羽、王仕祯、贺贻孙等,对此都有论述,而对沉郁顿挫风格做出全面阐述的则是清代词学家陈廷焯。其《白雨斋词话》论道:“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陈廷焯虽然是在论词,但他明确表示,杜诗是“沉郁顿挫”风格的最佳代表。当代学者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对此解释为:“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韩成武在《学术研究》上发表论文《“沉郁顿挫”新解》认为, 沉郁顿挫“既指思想感情的沉郁,又能讽刺规谏”,跌宕起伏、回旋转折。
总而言之,这些论述基本上是从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论述的。对于“沉郁顿挫”的风格,我们可以作一个这样的总结:“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上指的是,杜甫心中之思郁结于胸,诗中之情深沉、浓郁、悲慨,诗歌内容具有讽刺规谏的实际作用;在表现形式上,杜甫诗歌音调铿锵浏亮,节奏顿挫变化,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二、沉郁顿挫的思想内容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一共选了六首杜诗。其中,必修一首,选修五首。在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中,诗人的悲情浓郁。前两联对夔州三峡秋季典型景物的描写就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而“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则层层递进勾勒出人生八重之可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集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种种悲苦,无限愁情在短短的十四个字中展露无遗,其心情何其沉痛!悲愤何其浩瀚!兼之年之将暮,连派遣愁绪的唯一凭借——酒也不能喝了,又何其无奈!沉郁的情感反复低回,萦绕于作者和读者的心间。
杜甫的悲愤是深沉的,也是深广的。《登高》就是杜甫的身世之感与时事之慨的结合, 是个人情感与大众命运的表现,是一己之荣辱与国家之兴亡的合奏! 这就是杜诗的可贵之处。杜甫从不局限于个人生活情感的小圈子,而是紧密地将个体的悲忧和时代的悲剧绾结在一起,使之集于一诗、一联、 一句,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忧愤浓郁,浩瀚深沉所带来的美学享受。他身为一介寒儒却心忧天下,以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的仰慕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在曲江边上,回忆昔日繁华,他对国家忧心如焚;他还时刻关注战事,为“戎马关山北”而“凭轩涕泗流”;他被掳长安,而对月遥念妻子儿女;他关心普通百姓,为“无食无儿一妇人”而“思戎马泪盈巾”。忧国忧民之心,时时处处表露无遗,震撼人心。在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家国战事,心忧天下社稷的诗文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作者讽刺规谏的意图。
三、沉郁顿挫的表现形式
杜甫诗歌音调铿锵浏亮,节奏顿挫变化。《登高》是其突出代表之一。《登高》四联皆押韵,八句都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又觉摇曳多姿,甚至不觉它对仗工整的特点。在无边落木的萧萧声中,在不尽长江的滚滚声中,诗歌情感的节奏急转直下,“八悲”喷涌而出。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贵含蓄。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登高》前两联写景,选取了一系列壮阔而萧索的景象,奠定了令人感伤的基调,也突出了后两联中孤独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由写景而抒情,层层递进,点出八悲,情感的抒发已经淋漓尽致。而作者并未将情感一泻而尽,而是以“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结尾,将喷涌而出的悲情“顿挫”而住,让它在诗人心中回荡,也令读者为作者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恨而咂摸再三。情感表现得既淋漓尽致又含蓄、深厚,很好地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另外,对于选修本里的诗歌,留心的读者会发现和五首诗都写到了流泪,如《月夜》里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哀江头》里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蜀相》里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呈吴郎》里的“正思戎马泪盈巾”和《登岳阳楼》里的“凭轩涕泗流”。但是,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却听不到他的哭声。满腹辛酸泪的少陵野老,掩面泣无声,把伤心泪往心里流。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人有意识地对即将奔涌而出的感情的洪流,加以了理智的控制,使其平静地、缓缓地、无声地流淌,但却韵味绵长。
杜甫以美景丽语写哀情,也使得他的诗歌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波澜起伏。《登高》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的景物本是秋高气爽,清丽怡人的美景,但是,在心情沉重的杜甫眼中,它与急风、啼猿、落木、长江共同成为萧瑟秋景的一部分,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本来能够娱人耳目的美景却时时触发着诗人的悲情,益见悲情之沉郁。而《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两句,“语丽情悲,非寻常秾艳”。《哀江头》里的“细柳新蒲”“江草江花”则触目增愁,引发诗人故宫黍离之感。《蜀相》里的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着一“自”一“空”,尽显杜甫追怀贤相的寂寞之心。美景丽语与哀情愁绪的逆折,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婉曲动人。
我们在这里把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分成了两个方面来分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可分割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适当的形式又有助于思想内容的表达。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得益彰的。同样,我们也不可把“沉郁”、“顿挫”孤立起来理解,它们共同构成了杜甫诗歌的整体风格。
那么,杜甫的诗歌何以具有这样的风格特征呢?我们认为,是诗人的坎坷经历、艺术家的敏感沉淀而成的忧愤深广的人生情感与传统文人遵从传统文化的理性克制的结果;是深厚的儒家修养,使他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目标的结果。 因此,“沉郁顿挫”是杜甫寻找到的一种适当而又适度地表现其复杂情感的方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