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之道在乎“学”

作者: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  时间:2007/12/11 14:38: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63
  我的网页收藏夹里珍藏着一个网站的名字:“特级教师家园”。点击页面,里面都是教学风格鲜明的教坛明星。仰望“星辰”,我的脑海里常常闪现出一个命题:教学风格,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夜读《论语》,子夏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意思是: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得到道。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坚守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追寻并掌握到事物的规律,然后才能成功。如果说教学风格是“道”,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习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问题,其前提在于两个字:“悦”与“恒”。
  “悦”由心生。“悦”字从“心”,是指内心获得了快乐的享受而愉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了”,“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然而,中国人能够将读书看成是快乐之事的人实在太少,“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种几乎看不到彼岸的学习,“头悬梁,锥刺骨”是一种近乎自我虐待式的学习。钱梦龙先生曾是一个从小学到初二,创下过累计留级四次的“差生”,一个被老师们定性为“聪明面孔笨肚肠”的孩子。一次国文老师武钟英给了他一本《王云五小字典》,钱梦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向自己的“笨”发起挑战。从读《唐诗三百首》起步,扩展到读《古文观止》,读《随园全集》,读《诗韵合璧》,读鲁迅、雪莱、林纾……从此,他的国文成绩扶摇直上。他说,学习归根结蒂是要心有所好,感情投入了,自己领悟了,才能得心应手。也正因为从灵魂深处的 “乐学”,钱梦龙才圆了自己教育家的“梦”,成为令人景仰的教育之“龙”!
  “恒”由心持。“惰”字从“心”,是心灵上产生了退缩、推诿的念头,便有了懒惰的行为。而“恒”字也从“心”,有人说“从心底做到每日如一,这便是恒”。且不管从造字法角度来讲是不是科学,这样的解释的确给每一个人以劝诫作用。而我还要夸大一点说,要做到“恒”,就必须从心底里将一生当作一日来过!假如我们有着“一生等于一日”的紧迫感,生命的厚度将得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将得以延伸。去年《语文教学通讯》有一期的封面人物是王栋生老师。王老师是享誉国内的杂文家,共发表文章近3000篇。看到这个数字时,我不得不从内心里景仰他的写作恒心与毅力。王老师在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我大学毕业已经32岁,要抢回工作时间,此其一;其二,我看不起懦夫懒汉,这也是我能做成一些事的精神动力。”毋庸置疑,是“和时间赛跑,向惰性说不”的“恒”的精神成就了王老师!
  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毅力,我们又该学什么呢?浏览着特级教师们的教学之路,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启迪。
  首先,我们要学习做人——建筑人格教学的家园。
  《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可见,在人生的“三不朽”中,人格的意义要高于功业和言论的意义。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打开“特级教师家园”,我们会发现,那些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名师无不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以饱满的热情珍爱的教育事业,以爱的情感关怀每一个学生。斯霞老师的“敬业爱生”已化为她的性格之魂、文化之根,于漪老师“要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与学生共同成长,一辈子追求真、善、美”的追求已化为她自身的写照,霍懋征老师立志“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加倍努力,为支持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做贡献”被周总理赞为“国宝”……无怪乎教育评论家孙孔懿先生在其专著《论教育家》中会大声疾呼:“人格是教育家的资本!”
  其次,我们要学习知识——走进文化教学的殿堂。
  看完网站上特级教师们的简介和著作,我深深地感觉到,一个人成熟的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还应当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几乎每一位有成熟教学风格的教师都会感谢教学理论,因为它是教学规律的总结,是触及教学本质的文字,是日常教学的思想标杆和行动指南。同时,只有涉猎较为广泛的阅读和学习领域,涉猎许多学科特别是邻近学科的知识领域,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许多教有风格的名师,他们顽强、自觉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特级教师徐斌“在最初的几年,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特级教师窦桂梅“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特级教师蒋军晶 “(刚开始)工资不高,但那几年买了近40000元的书”……文化从来不是绝缘的,学科交融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学科本位主义”已经不能适应文化课堂的要求。
  再次,我们要学习方法——找到成熟教学的捷径。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举措。我们要勇于向别人学习,特别要向已经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的老师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是几十年教学生涯锤炼出来的,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和理论的推敲。斯霞诚挚率性的“童心母爱”,于漪情智交汇的“大象无形”,李镇西遵从人性的“爱心、民主”,魏书生侧重民主育人的“教学三系统”,钱梦龙注重模式构建的“三主、四导”……这些简洁的词语浓缩了他们独特的教学方法,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成熟的“这一个”。作为教学道路上的起跑者,我们应当感到幸福,因为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眺望我们未来的教学之路!
  然后,学我们要学习语言——营造美感教学的氛围。
  教师必须具备不同寻常的语言能力,没有语言艺术的课堂就没有沟通与交流,就谈不上互动,更没有美感可言。听李吉林老师上课,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带入她设置的情景;听唐江澎老师上课,我们分明感觉到是一个演说家在发表动情的演说;听王栋生老师上课,我们常常被他犀利而深刻的语调折服;听魏书生老师上课,我们往往被他的机智与幽默打动……当然,教学的语言还包括肢体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往往会让课堂生辉。80年代小学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我的老师蔡云芝先生》,蔡老师和蔼而深情的语言,温暖而严厉的眼神,欲落而未落的教鞭,就让幼年的作者获得了无比美好的感受。
  众所周知,教师应当既是一个“杂家”,又是一个“专家”。诚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么面对无涯的知识,我们又该怎样学习呢?我想,只有智慧地学习,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智慧地学习”关键在于“智”和“慧”两个字。
  且看这个“智”字,它由“知”和“日”组合而成。抛开造字法理论,我有两种理解。
  第一个理解是:“日日知方能‘智’。”这个“知”包含两个方面,除了我们前面说的理论和文化的知识以外,还有涉及教学本质的道理和规律。在信息化的今天,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获取知识不是一件难事,既“悦”且“恒”足矣。但要想获得教学的道理,掌握教学的规律,还必须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教师是没有思考的,为了对付高考正疲于奔命,“上班拼体力,上课拼时间,练习拼强度”,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点击“特级教师家园”网站,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基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人。北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每日都在总结自己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之后,才提出了令每一位中学教师回味的见解:“成长的过程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老师创造机会给学生更多这样的人生体验,是远比授业解惑更难也更重要的事情。”
  第二个理解是:“日常知乃为‘智’。”“反思”不受时空限制,不在乎大小,往往存在于日常教学中!叩击“特级教师家园”,还有一个相似的发现:他们从来都是贴着地面行走,沿着梦想飞翔。他们都是从今天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用粉笔书写人生,用心血浇灌未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记录教学的收获,反思教学的错误,智慧在教学实践中诞生,教学之路在脚下延伸!于漪老师将每一节课看成是一次生命的旅行,总要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大多数教师一天上两节课,一年就是五百多节课,十年就是五千多节课,二十年就是一万多节课呀!站立讲台我常常战战兢兢地逼问自己:今天有没有认真审读过每一个学生的眼神?有没有思考过每一个教学行为?我想,只要我们立志做一个用“心”教学的人,哪怕是每天发现一两个现象,一年研究出十条规律,一二十年下来便会掌握有成千上万的教育现象和几百个教育规律啊!当然,有时我们用一辈子来摸索一条规律,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立足教育的麦田,我们应当弯下腰,审视每一根麦穗,拾起每一颗谷粒,守望教学风格的成长。
  凝视着“特级教师家园”中一朵朵杏坛奇葩,我对“慧”字有了不科学但合乎情理的解读。我想,“慧”就是在获取了丰富多彩的知识、方法、道理之后,选取最适合自己的,然后用心去过滤,用心去创造,让它们在心灵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难怪国画大师齐白石会情发肺腑地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实际教学中,有人情感充沛,有人风趣幽默,有人古朴典雅,有人潇洒倜傥……“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邯郸学步只能迷失自我,适合学生需求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特级教师任勇的座右铭是“教育恒久远,创新每一天”,是的,教师要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除了要以知识奠基,以模仿探路,还要以人格示范、以创新开路,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
  好高骛远者总是昂首看天,得来的是虚无与缥缈;脚踏实地者总是俯首看地,得到的却是坚实的未来。苏轼在《日喻》中说:“道可致而不可求。”我们只有坚守三尺讲台,“悦”而“恒”、“杂”而“专”、“智”而“慧”地学习,才能在一个不知道时间和地点的时刻,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此,我要大声疾呼:“风格之道在乎‘学’!”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地学校科研协作会“教师论坛”发言稿 
  作者: 张小兵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邮编: 211100   邮箱:nantongzxb@sina.com
  2007年11月22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