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要做“超人”——对话省小语会副会长王崧舟
作者:不详 时间:2009/5/14 12:23:34 来源:渭洛游子转发 人气:1072
语文老师不能是“常人”,而要做“超人”去发现文本妙处——上周四下午,全国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崧舟老师,在市图书馆为我市400多位小学语文老师及家长做了题为《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讲座,王老师以其妙趣横生又充满教育智慧的话语、丰厚的文化底蕴征服了现场听众。
“我听过很多老师选择《酸的、甜的》做公开课的课目,基本上都教砸了。”王老师出言惊人。他说,很多老师喜欢将“猴子实践出真知”的精神定义为主题,而对该文的真正主角狐狸却置之不理。在这篇课文中有松鼠的心理描写,也有猴子的心理描写,高明的作者却独独省略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的心理描写,而这正应该是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们去发现的文章蕴含的东西。为什么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琢磨一下狐狸“硬说葡萄是酸的”中的“硬”字呢?再如,在上《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能不能直接改为“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答案当然是不行,因为在文章最后提到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这需要一个“慢”的过程,语文老师不仅要关注语言所表达的与事物发展本身相一致的节奏感,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王老师说,这就是一位语文老师应该拥有的“语文意识”,如果每位语文老师能在一堂课上,抓到二、三个语文意识点,就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讲座后,记者采访了王崧舟老师。(以下记者简称“记”,王崧舟老师简称“王”)
记:您今天以自己的“实验”给老师们上了相当于12节课,非常具有启发性,每一篇课文的解读中您都提到“文本细读”与“语文意识”,您心目中的“文本细读”和“语文意识”是指什么?老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加以体现?
王:“文本细读”我想用朱光潜先生在《美学》里的话形象地描述就是:慢慢走,欣赏啊。把这个“走”换成“读”:慢慢读,欣赏啊。
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就需要语文老师不能是“常人”,而是做“超人”去发现文本妙处。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双重收获,他既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这些通过教师亲历亲为得来的细读经验,对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财富。其次是渗透,在教学中渗透语文意识,挖掘出文本中的“点”,关注语言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最后是迁移,指导学生读写互动,由读到写。
记:您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需具备哪些要素?作为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挖掘出您所说的具有语文意识的“点”?
王:语文教学的目标最终落实在语言表达上,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而教。语文是审美的,因为它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是功利的,因为它是学生的立身公器,有一天他们能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语文也是科学的,因为它是学生的思维之剑,一种思想需要用一种方式精确地表达。而好的语文课,更应该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
我个人认为,一名语文教师想要敏锐地挖掘出教学“点”,需要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大师、专家的专业著作提升自身的理论学养;另一方面要学会让自己独立地细读文本,用语文的心灵和眼睛去挖掘出语文的“点”,当然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我在这里推荐几本书给语文老师们:王尚文《走近语文教学之门》、《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孙绍振的《名著导读》、《名作细读》。
记:您在讲座开头提到备课是决定语文老师上课质量的源头,您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老师该如何备课?
王:以往传统的备课方式,大多数语文老师是教材文本基本不看,直接参考各类教参备课,而新课改后最大的变化就在于要求老师们直面教材,带着语文意识细读出自己的体验,并经过自己的加工,剖析教材后,再结合教参展开备课。其次,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不同学生设置目标,分层次地区别对待。
此外,还要备作业,时下的教学提倡“轻负高质”,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课后作业,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记:时下语文出现一些异化现象,为了应试,语文的答案被标准化,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语文考试中,如常识、默写等部分就是有标准答案,而为部分题型设置标准答案作为评分参照也是需要的,但标准答案绝不能涵盖或阻滞学生主观感受与情感的表达,因为语文不是机械的,它本身就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弹性的,语文是灵性的,如果一位学生在答题中有创造性的阅读与表达,哪怕他只是踩到了标准答案中的某几个“点”,也不应当被扣分,相反阅卷老师应该适当给他加分。
记:您认为朗诵是魅力语文课堂必备的要素吗?
王:“熟读成诵”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而传统正是活在当下的历史,它经过时间的检验。朗读一直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式,它在语文教学中是任何多媒体教学或是分组讨论不能取代的。而且我们要提倡大声读,让学生的口、眼、耳、大脑、心灵,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这对于小学阶段以下的孩子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是在不断地调整自身粗糙的语感,同时也满足了自我表达的“口欲”。而到了初、高中阶段,学生可以转为默读,因为默读有利于思考。
记: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您对于温州的家长们有何建议?
王:我女儿即将小学毕业,而我对她的教育一直是遵循一种原则:顺其自然,顺应天性。我觉得现在很多孩子很可怜,不像我们这一代人拥有真正的童年和少年,这里当然有社会、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但作为家长要明白孩子是独立的,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应当拥有属于他们的诗意童年,他们要像阳光一样灿烂,像大海一样宽容,像空谷一样纯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