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为基,做人为本——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尝试
作者:南山草 时间:2009/5/15 5:36: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70
21世纪的人不是理性的奴隶,而是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而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关注人的发展,进行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许多教师都有了自己独到的做法,而我,在教学活动中,也做了一些尝试。总的原则是以人为核心,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以人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教师以情感熏染人,用智慧启迪人,用方法引导人,并创设各种语文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思考人,学习人,从而逐渐教会学生做人。
一。在各种语文情景中锻炼人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生活气息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没有哪一学科的学习有语文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着力引导学生们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还尽力创设语文情景,在语文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书法比赛,让学生懂得了写字与做人的关系;手抄报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次演讲比赛,我以寝室为单位进行评比,结果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每个寝室都群策群力,积极准备,哪怕为一句话的语调也要讨论。而好几个寝室都将参赛者打饭、做卫生等杂务包揽了过来。通过合作,学生们不但提高了能力,更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真可谓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清明节,我将祭祖纳入语文作业,并把为父母做家务当做感恩礼物,借传统节日进行感恩教育。
二.在无边的阅读中引导人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格的养成,人格的完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些活跃在书里书外的人物无疑是学生学习最鲜活的教材。因此,语文教学不能舍本逐末,仅看到课本和文字,而不去引导学生透过字缝探求里面的人物,不去关注文字背后的人生和人性。为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人物为中心指导阅读。
首先,在课本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统计高中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单是作者就有160多人。加上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总共就有几百人。从古代先贤到当代哲人,从华夏传人到异域达士,从贤良忠臣到奸佞小人。无论是文学形象还是现实人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读这些人,就是读一本社会百科全书。然后,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读人入手开始学习,比如在教《谏太宗十思疏》时,我首先引道同学们从读魏征开始学习,读出他的胆气和忠心,也读出他的智慧和才华,学生带着对作者的钦佩之情读课文,不仅提高了阅读兴趣,更让他们体会到说话的艺术。有一个平常以直言为傲却常因此处理不好同学、师生关系的学生深受教育,明白了直言和粗言俗语的区别,逐渐改变了桀骜不逊的态度。在课堂总结时,学生们也养成了首先从人物身上总结收获,再从学法、知识、能力等方面总结。
通过较长时间的尝试,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与这些经历各异,性格不同,各具思想的人物的 对话中学会了对照、辨别、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毛泽东,有学生学会了立志;读马丁.路德.金,有学生学到了奉献。有一个丧母的女孩,从史铁生那里获得了坚强;有一个在班委竞选中屡遭淘汰的学生,从苏轼的坎坷经历中找到共鸣,并从苏轼的身上学到了豁达。高中生活是一段河流,在三年的语文学习中,整个高中教材中的优秀人物都站在河的两岸,护送着学生们一路前行。
其次,我把阅读延伸到更广的课外。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同样广阔,因此,读人不局限于课本。课外读物,网络电视皆可阅读;身边凡人,不凡伟人,耀眼名人,凡此种种,均是研读对象,均是学习的素材。凡是接触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人物,都有意识的去启发他们去思考,讨论人物身上的哪些亮点值得学习,而学生们也乐于去寻找那些给他们带来希望和智慧的光源。于是,我广泛发动学生收集人物,并开展“每周一星”推荐活动,学生们看书看报看电视的目的性增强了,在信息的交流中,丰富了知识,充实了精神,和谐了人际关系。
三 .在写作的实践中塑造人。
语文的核心是人,而写作的核心应该也是人。不同的文体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在传达人的思想和感情而已。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训练设计还是写作指导我都突出“人“的元素,训练的目的首先注重思想情感的目标。
刚分快慢班的那段时间,慢班相当多的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我通过让学生为自己写颁奖词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激励自己奋斗。相当多的学生写出了精彩的句子,而我也在批改中融入情感激励学生。根据班长自己提供的材料,我将他的颁奖词完善为“十七载风云变幻,两三年学中情缘 。昔日无心修学浪荡子,今日领头奋进金不换。言有致,行有度,放眼观大局。胸中自有豪情在,挺身而立肩重负。壮哉,我班优秀的领跑者!”本已失落至极的他从此振奋了起来,又燃起了拼搏的希望。
一次以“人言”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流露出对人性美的怀疑,内容多写令人“可畏”的谎言、恶言。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给我限定50分钟写了一篇题为《那些暖人的花儿》的下水文,用来自生活的典型素材演绎人性美的主题,当堂在班上读评,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有学生谈到:“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原来也可以这么美,把愤世嫉俗当做时髦的我们的确需要去收集暖人的阳光。”同时,我将自己写作时的思维状态和中途就发现了但还未来得及修改的问题都向学生坦言,意在告诉学生,老师也是凡人,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也不是一挥而就的,还需要修改,写作本就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总之,当今时代虽然是一个考试正进行的时代,但无论考试怎样进行,作为学生,面临的第一大考试都是做人,而考场是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理应清醒的认识到这个世纪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载体,而是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生长、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应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而语文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既要让我们的学生从容应对社会的考验,更要让学生拥有能够享受终身幸福的健康灵魂。而我将继续以“人”为核心,以塑造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语文教学的探索。
2009.4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