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池塘里的大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课短教、难课浅教的几点做法
作者:山东省章丘市第六中学 刘 峰 时间:2009/6/3 20:32:02 来源:liujuncheng 原创 人气:1153
马老师关于“池塘里抓大鱼”的理论,使我茅塞顿开,如同在山重水复中跋涉,终于见到了柳暗花明一般。是啊!“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把握住了“池塘里抓大鱼”这把梳子,不管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长瀑,还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都能梳理得井井有条,老师教得从容不迫,学生学得轻松深刻,这不是我一直在孜孜以求的课堂教学境界吗?
那么如何做到长课文短教,难课文浅教呢?我揣摩着马老师的教导,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住文章的“眼睛”,顾盼生姿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通过推敲文章的题目,来领会文章的意旨。上海建平实验学校的曹冠华老师在教授《你是我的辞典》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怎么理解?‘你’和‘我’究竟指的是谁?”这样一下子就攫住了学生的眼睛和思维,这个问题的明确,对课文的其它方面的理解起到了辐射作用。再如《愚公移山》,愚公的“愚”字怎么理解,学生从思考课题出发,对比文中另一人物智叟,很容易得就能悟出是“愚公不愚,大智若愚;智叟不智,自以为是”。从题目出发,这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
二抓住文章的脉络,纲举目张
不少的较长的文章或较难的文章,往往有一条提挈全文的脉络,如果教师能准确的把握住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沪教版《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较难的文章,以前是放在高一来学习的,为了让初三的学生较轻松的理解,上海建平西校的杨晓东老师是这样来设计的:他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朗读文中的一句话“她为了如此秀美动人,必须失去双臂”,第一遍重音在‘失去’上,第二遍重音在‘双臂’上,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文字中是如何体现的”。这样处理,就极其巧妙的化难为易,学生接受起来思维明朗,轻装上阵,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悲壮。这样来教授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实在是一种很智慧的抉择。我认为也可以凭此来教学《苏州园林》等课文,如《苏州园林》中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就是一条提挈全文的脉络。抓住文章的脉络,使其纲举目张,这是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理解全文的一种很聪明的做法。
三抓住文章的灵魂,勾魂夺魄
所谓文章的灵魂,就是文章主旨。在记叙文中常常是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因为这样的语句常常是作者感情和观点的表露。或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总起全文;或出现在文章的结尾,篇末点题,总括上文;或出现在文章的行文中,篇中点题,兼顾两头。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以为文章的灵魂在篇末的居多,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它的灵魂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在篇末;蒲松龄的《狼》的灵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也是如此。“灵魂“在篇首的也为数不少,如《为学》中的“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属开门见山型;沈复的《幼时记趣》亦然,“灵魂”为第一节中的“物外之趣”,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逐蛤蟆之趣”。如果把此类文章的学习比作浇树,那么,抓住灵魂就相当于把水浇在根上,根深才能叶茂。反之,从枝叶浇起,浇水的人既得爬梯子,还浪费水资源,如果我们用这么迂回的方式来授课,岂不是把学生给“浇”得一头雾水?
四 抓住文章的细节,小中见大
怎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细节?我以为,达到这一点,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悟性和灵气,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的洞察力,技能技巧之类的学习虽然管用,但是收效甚微。不过,以我个人粗浅的经验,文章的细节也非镜中花,水中月,只要我们善于做个有心人,也会上出彩来。如将课堂教学落实在通过体味语言文字去体现语文味,就是一种较有效的做法。马骉老师在教授《荷花淀》时,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去讨论某生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生对他的妻子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和他们拼命’一句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为什么‘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他们所讨论的这句话就是文中一个有深度和思考价值的细节。他在执教《药》时,抓住了一个精致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夏瑜‘疯’了?为什么前两个用了借代,后一个不用借代?这三种人说夏瑜“疯”了和用不用借代,就是文章的一个值得推敲的细节。文章的细节甚至可以凝结在一个字上,如《最后的晚餐》中形容犹大精神崩塌的一个“支”字等。当然,见仁见智,同一篇文章,对细节的把握也各不相同。但语文课的教学只有回到语言上去,以本为本,才能更快更好的抓住文章的细节,小中见大,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
五抓住文章的藤条,顺藤摸瓜
文章的藤条其实就是文章的线索,不少课文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教师只要引导学生顺藤追寻,就会硕果累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出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初中文言文中较长的篇目,而且都要求学生熟练的背诵。要把它们化难为易,有效的做法就是抓住它们的线索。《桃花源记》的线索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线索是它的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的三问—其妻妾客的三答—邹忌的三思—邹忌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王纳谏后的三赏—齐王纳谏后齐国的三变等,顺着线索,学生就会很容易的理清思路,在短时间内很轻松的背诵出全文。
谈到此处,也许有人已经在质疑了:说得轻松,难道文本的其它方面就这样置之不理了吗?较长较难的文章常常是中高考的重点啊!我以为,如果把此类文章的学习比作一次到景点颇多的地方旅游,教师已经引导学生游览了此处最著名、最主要、最美丽的景点,活泼好动的少年如果老是让他们跟随着教师游玩,,他们会觉得拘谨,意犹未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或成群结对,或独自徜徉,自由的去观赏其他的风景呢!当这些放飞的小鸟兴奋的回来,唧唧喳喳的诉说他们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感,不是比亦步亦趋的跟随教师所收获的更多吗?而且,留下几处尚未涉足的景点,或许会成为我们下次再来的动力,印象不是会更深刻吗?
“语文教师要眼“高”手“低“,既要着眼于学生明天的生存与发展,又要着手于今天课堂的充分准备”,马骉老师还如是说。我所理解的“今天课堂的充分准备”,并非教师在授课时遍地生花,春色满园,那既不可能实现,也并非我所理想的境界。满塘鲜活的鱼儿,我只抓住那条最大最可爱的,其它的或者让学生们挽起裤管自己去抓,或者让其继续在水中快乐自由的嬉戏。那么,我就可以和他们或在明媚的春日,或在宜人的夏夜,驻足观赏,露着会心的微笑,那该是多美的一幅图画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