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隐语
作者: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王飞 时间:2008/3/24 17:59: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85
一、《荷塘月色》有哪些隐语。
《荷塘月色》第三自然段是作者的抒怀独语,有几处难解的隐语。作者发现“路上只我一个人”,所以才毫无掩饰地“背着手踱着”,其忘情神态充溢于字里行间;作者感觉到“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虚幻感觉充塞着心灵;作者感悟到“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其个性性格的复杂性跃然纸上;作者联想到“像今晚上,一个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其心灵想象之自由充分显现;作者洞察到“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其语言之紧张对立让读者产生思维的想象力;作者领悟到“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其心情之欣然甚至连读者也萌生兴面之意。
为什么会有如此忘情的言语?正是由于作者独步荷塘小路,所有才有了向心追问的机会;正是由作者扪心自问,所以才有了心灵复苏的可能,所以才有了思想的多样化的生动展示;正是由于作者展示了思想,所以才有了读者把握作者、理解作者的途径。
然而,作者这些忘情的言语是那么复杂,复杂得近似矛盾、近似呓语。是什么改变了朱自清一向清醒严谨的思维习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在反复踱步的过程中不自觉产生心灵梦幻,作者正是借助这生动的心灵梦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
二、这些隐语蕴藏什么深意?
作者为什么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现实的天空不美好吗?为什么会钟情性格的复杂,单纯的性格就不美好吗?为什么要刻意忘怀白日的话语,白日的话语有不当之处吗?为什么要选择独处的生活,群居生活真的令人生活真的令人生厌吗?
应当说,上述这些话语是作者表白的情语,也是倾吐的心灵秘密,更是内心理想的诉求。这诉求是那样拐弯抹角和自我矛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第一,作者原本的现实不自由,所以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心灵自由;第二,原本的现实话语权利极其有限,所以要充分利用这话语倾吐的极其有限的权利;第三,原本的思想感情不自由,所以要含糊其辞地传达来之不易的情感自由。第四,原本的个性性格展示极不自由,所以要矛盾而又全面地维护演说着真正自由的个性与性格。
理解了这些内容,就不能理解《荷塘月色》的深刻的隐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寓意。作者在现实中难以找到真正的自由,心里能宁静吗?作者在现实中难以找到自由言语的机会,心里能宁静吗?作者在现实中难以找到自由倾吐思想感情的机会,心里能宁静吗?作者在现实中难以展示真正的复杂多向度的个性与性格,心里能宁静吗?
此情此痛在现实生活中无人能懂,甚至连妻儿也不例外,所以只能等待月亮渐升、人声渐息之时,只得在妻迷迷糊糊地拍着闰儿、哼着眠歌之际,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种出门的方式算不算是对现实世界的别有用意的一次规避和一种出逃?这样的出逃方式算不算是对现实世界的富有诗意的否定?这种否定的方式算不算是对理想世界的富有创意的寻找?这种寻找的方式算不算是对理想人格的有益探索和大胆实践?
如此看来,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确乎是一篇状物言志的散文。物之美好,衬托出志之高洁;物之脱俗,渲染出人格的超拔;物之鲜活,印证出人类诗性家园的生机勃勃与飘逸灵动。如此想来,《荷塘月色》的篇名恰似一种深刻的隐语诉说方式,该隐语的诉说仿佛与人无关,此情连带“月”与“荷”,哪管人间是非多?然究其语言的深层意义不能看出作者“比兴”之用笔和“比德”之用意。从“荷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传统文化意义中,不能想象出作者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和对高雅脱俗人生的看重,不难推测出对人格高洁的向往和倚重。从“月”之皎洁明亮的传统文化审美中,不难发现作者对理想的真诚追求。
为摆脱思维的孤独难耐,作者只能将思想返回到古代中去,借江南采莲之旧俗来描绘早已泯灭的浪漫生活图景。作者不无感伤地诉说着心灵需求:“可见当时游戏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是无福消受了。”这是对古代文化的追念,对自由人生、纯朴人性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灵祭奠。
为确保思想不至于寂寞难耐,作者又将智慧之光投向了《西洲曲》的诗情画意的生活,引起作者对故乡的温柔的回忆和眷恋。
由此发现:江南采莲和《西洲曲》的采莲景象不过是现实“荷塘月色”美景的延续,只是这美景的延续借助的是幻想。作者有目的带上门出去,无目的回到自己的门前。这种出门的合乎目的和归家的近似巧合,是不是对人生的绝妙象征呢?那种“追求有道”和“结局偶然”是不是对人类生活的规律的抽象概括?作者“轻轻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不是意味着不得不对现实作出痛苦的体认和融入呢?尽管这现实社会毫无活力和生机,但这毕竟是人类难以摆脱的现实家园啊?
总之,《荷塘月色》巧妙设置抒写感情的隐语,不仅揭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的气质个性,也传达出诗人难以摆脱无法拒绝的精神理想家园和现实生活家园的矛盾。朱自清从“带上门出去”到不得不“轻轻地推门进去”,其间更象是进行了一次精神旅行。这旅行之所以扣人心弦,那是因为显现了美好脱俗的理想人格和高拔的人性。
《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