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墨总相宜──浅析《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16 22:04: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184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是很高的,很多可以称之为“美文”。其写作上的特点,供我们借鉴的地方也很多。如叙述方式上、艺术表现上、结构行文上、语言运用上,功力都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味道极正而且醇厚”。下面我就以其“美文”代表──《荷塘月色》为例,略析一下其“美”之所在。
  一、语言的声韵美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锤炼语言方面花费了极其艰苦的工夫。他强调艺术语言必须具有“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魅力。
  这些美感特点,在《荷塘月色》中,首先表现在熟练的运用现代汉语的诗性语言,骈散句相结合,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如:“白天人也少走,夜晚更是寂寞。”“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些骈句,非常整齐,犹如诗文一般。又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句子,骈散结合,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一种琅琅上口的音乐美。
  其次还表现在多处叠词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极其鲜明。描写荷塘四面的树,用“蓊蓊郁郁”,见出了夏日树木的繁茂和生机勃勃;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绘出了树木在荷塘周围生长的态势。描写夜里林荫路上的气氛,用“阴森森”,让人感到独走在路上心底的恐惧。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描写叶子,用“田田”描绘出圆圆的状貌,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层层”,摹写了荷叶的密密叠叠。写荷香,用“缕缕”,让人仿佛闻到那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清韵。叶子底下的流水是“脉脉的”,无声的流水好象也有了情意。写月光,用“淡淡”、“静静”,更使人体会到夏夜的静谧悠闲。“薄薄”的清雾,像给荷塘披上了一层轻纱……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26个叠词,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月夜荷塘和塘上月色,也使到他的散文在语言上具有了声韵美。
  二、色彩的雅致美
  朱自清是位高明的画家,擅长以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的心绪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朱自清行文,往往随着表现喜怒哀乐心曲的需要,巧妙地给自己的作品涂上或浓或淡、或暖或冷的不同颜色。选入中学课文的《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到处是腥风血雨,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之中,这种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百般无奈的心绪,设法排遣忧愁的强烈愿望,在《荷塘月色》中得以含蓄委婉的表现。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所以塘畔的路是幽僻的;路旁的树是蓊蓊郁郁的,连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在轻轻的白雾下都是淡淡的色调。清冷、幽深的境界,衬托出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浓浓的愁绪。
  《荷塘月色》描绘的虽是夜里的景色,但依然有着鲜明的色彩,这些色彩有浓有淡,更显示了朱自清散文在视觉美方面的魅力。“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那是荷塘月色图中黛绿的背景。荷塘四面的树,“蓊蓊郁郁”,“一例是阴阴的”,苍翠浓密的色彩,则是对荷香月色的有力衬托。月亮是“满月”,“淡淡的”,“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让我们欣赏到月色的洁白如银。“层层的”“田田的叶子”在微风过时,“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翠绿欲滴,“更见风致了”。而在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嫩白可爱,却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令人肃然起敬。
  这些“黛绿”和“苍翠”,“洁白”和“碧绿”,使到这幅月夜荷塘图在着色方面,既鲜明又不过于艳丽,既美丽又不过于张扬,仿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如一个娴静雅致的古代美人,清清爽爽、、袅袅娜娜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三、景致的朦胧美
  朱自清散文的意象可以说是明晰和朦胧并存的。明晰,能使到景物鲜明生动。而朦胧是一种情调。大凡景物过于直白了,就失去了寻味的价值。因此不论在中国画还是在中国园林景致的布局都很讲究烘托或映衬,使到景物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景中有情,情中有味。人们惯用“烘云托月”四字来说明这一艺术准则。朱自清对烘托的艺术法则运用自如,妙笔生花。他的佳作《荷塘月色》,就是将荷塘与月色互为映衬进行描写的:荷塘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衬托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辉映,组成了和谐的画面。渲染月色的朦胧之美是难以言喻宣的,那么,一泻千里“流水”般皎洁的月色,给它添上“一层淡淡的云”,让它“不能朗照”,景物就若隐若现,朦胧可爱。翠绿如碧的荷叶与洁白的荷花过于鲜明,那就披上一层“薄薄的清雾”,雾中月下观荷叶荷花,既洁白柔和,又迷离朦胧。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神秘如幻的氛围。荷塘周围以及小路上杨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辨的出”,树缝里还“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更增加了这种朦胧的景致。但光写景致而不写情致也还是不能尽言其美,于是,“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可见又不可见,可触与不可触之间,创造出一种让人品味无穷的朦胧之美。
  四、情景的和谐美
  感情,是作家创作的触发点,是朱自清文章主题思想的根基,也正是其作品拨动读者心弦的关键所在。《背影》是这样,《绿》是这样,《荷塘月色》更是这样。朱自清十分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感情冲动,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缘由。抒情小品,是朱自清散文中最为光辉耀眼的篇章。
  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里,作者描写月夜荷塘的静谧堪称绝致,可是曲曲折折传出的也还是作者的情思。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直宣心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这年春天,国民党继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大屠杀,使中国天空布满了乌云。对此,朱自清曾评论说:“近来广州的事变,杀了那么多人,烧了那么些家屋,也许是大恐怖的开始吧!”他不满黑暗显示,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哪里走”这个问题,“只要有些余暇,它就来盘踞在心头,挥也挥不去。”(《哪里走》)在这种心境下写的《荷塘月色》,就抒发了作者彷徨、苦闷的情绪。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既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又设计了整篇的感情色调。作者先描写荷塘小路的幽静,自己月下独行僻径,“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种“独处的妙处”,反映了朱自清企图超脱现实的心情。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寄寓着作者洁身自好、不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荷叶下脉脉的流水,何尝不是朱自清脉脉的情思?不能朗照的月光,与作者内心的愁绪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作者还由眼前的荷花,联想到古诗中描绘的江南采莲的热闹场面。思古是为了当今,他真正惦记的还是自己生活过、战斗过的南方。朱自清为什么“惦着江南”?他在写《荷塘月色》之后两个月,曾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像‘胡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感着。”(《一封信》)在白色恐怖的“年头”,作者深感世态炎凉,因而特别向往过去在南方生活的“人生味”。“惦着南方”,同样反映了朱自清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他思考、探索中国的前途,却找不到答案。他想暂时逃避,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战士,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这种对现实不满而又百般无奈的情绪,设法排遣忧愁的强烈愿望,在《荷塘月色》中,得以含蓄委婉的表现出来。在第三段,作者用一整段抒发了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了自己“颇不宁静”的原因,表示了对现实的不满。第六段写了蝉声和蛙声的热闹,又加了一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点出了自己心情的郁闷和哀愁。潜藏在心底的很难倾吐的淡淡的哀愁,渐渐融入恬静朦胧的荷塘月色中去了,作者用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使感情起了变化,流露出淡淡的喜悦。这种淡淡的哀愁中夹着淡淡的喜悦,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想超脱现实的心态。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给优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作者笔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谧、柔和的,真正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整篇散文蕴含着浓郁的诗意。
  五、感觉的共通美
  感觉上的共通,即是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各种器官的感觉沟通起来。通常通感是作者将某一感官的感觉通过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加以表达,以达到描摹的目的。这种修辞手法,在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抒情小品中随处可见。如《歌声》中,在《温州的踪迹》里,都有使用。在《荷塘月色》中,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嗅觉的感受,但作者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那就变成了听觉的感受了。这样,把嗅觉上的清香和听觉上的美妙加以沟通,使人感觉到香的悠远、若有若无,将无形的花香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月下的荷塘:“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荷塘上的清雾使景色朦胧迷离,所以作者把它比作“笼着轻纱的梦”,把视觉和意觉沟通起来,将荷塘的朦胧夜景描绘得如梦似幻,使人沉醉。写荷塘的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则是将视觉与听觉沟通起来,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光和影的和谐,既生动又优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娴熟地运用这种通感手法,各种感觉融会贯通,使他这篇散文的文笔及其优美,极富语言表现力。
  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犹如在欣赏一个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反复把玩,爱不释手,令人不由得想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荷塘月色》就如一个美丽的西子,长久的傲立于中国文学之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