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探微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25 18:26:55 来源:jiqingliuyue 转发 人气:512
同时,因为材料是寓言故事,其特点是含蓄、曲折、隐晦地表现立意角度,类似的作文还包括北京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浙江题“绿叶对根的情意”,湖南题“踮起脚尖”等。与此相照应的是“显性作文”,特点是直接表述立意指向,海南卷“诚实与善良”,天津卷“我说90后”都是属于这种类型。前者审题的难度在于如何弄清与比喻、象征等相照应的现实针对性,这也是今年高考作文较去年难度有所增加的原因。
那么,写好今年的高考作文,我们首先要弄清这个题目的“命题背景指向”和“立意指向”。
1.命题背景指向探微。
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包含了社会因素的价值指向。“诚信”与“以德治国”的理念匹配,“北京的符号”与地域色彩照应,去年的“地震材料”更是社会的热点,其指向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而不是做“一心只读圣贤书”书呆子。那么,今年作文的命题的背景指向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对目前的“应试教育”的回击,暗含了教育改革的因素。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共同性和发展性的教育,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它不单纯是以目前的升学和择业为整体目标,它的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素质是相同或相近的,又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因此,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线曙光。但是,“素质教育”的口号提了近二十年,我们看到的是“流水线”批量生产出来的抹杀了个性、压抑了特长、失去了生存本领的“标准件”。机械僵化的试题将知识进行残酷的切割,成为一个个的“采分点”;原本充满魅力充满兴趣的课堂变成了如何得高分的战场,课堂窒息了鲜活的生命,扼杀了孩子天生的创造力,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文学、历史、哲学的喜爱变成了厌烦和痛苦,享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忍受折磨的过程。问题出在哪里?社会、学校、家庭都是原因。由此推及开来,直接关涉怎样培养人才,怎样看待人才,怎样使用人才的大问题,也就是全社会树立怎样的“人才观”的问题。当然作文题目也包含了其他的命题指向,但对教育的反思是明显的。
2.作文立意指向探微。
该题目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又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保持了限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让考生有话可说;命题的含蓄性又能拉开作文的分差,保证了区分度。也正是这种含蓄性,增加了审题的难度。那么这个作文到底该如何审题立意呢?
首先要宏观把握,总揽全局。要从材料中跳出来,山外看山,看全局,观总要。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小兔子”作为陈述主体,讲述了一个擅长奔跑的小兔子无法学会游泳的故事,一个关涉人的发展与培养的故事。兔子虽有一技之长,但仍遭遇生存危机,由此引发如何发展和培养多种才能的问题,对此野鸭、青蛙、仙鹤意见不一,野鸭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青蛙推重一技之长,仙鹤既重视多种才能又尊重其个性特征。
其次要微观推敲,分解因素。一个材料,或是一件完整的事,或是一种完整的现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整体都是由基本因素构成的。所谓分析,首先是从整体中分解出基本因素。把握住基本因素,是进行深入具体分析认识的基础,是把握中心和主旨的起点,务必做实做牢。寓言有两部分构成,第一层面是叙述事件,第二层面是青蛙和仙鹤的评价。如果将材料中关涉的对象分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一类是动物管理局、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第二类对第一类态度是管理、教育、评价和反思,第一类对第二类的态度是接受、聆听、服从。
第三要辨析联系,概括事理。辨析联系,就是辨析各基本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根据其内在联系,概括出事理。这个事理,是通过具体分析引出的材料中所固有的事理,而不是用读者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去套材料的结果。这样的事理是概括的,又是具体的;是“这一个”而绝不是“那一个”。这样的事理就是中心,就是主旨,就是“由此及彼”的“此”,就是展开联想的基础。材料中关涉对象的第一类照应的是现实中的青少年,也可扩展为“人才”;第二类照应的管理者、实施教育者和家长等。
对寓言整体把握,最佳的立意角度当然是寓意,该故事的中心寓意是,人在有特长的基础上应发展、培养多种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培养必须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条件出发。围绕该中心可引申出三个基本观点:发展特长;培养多种能力;能力的培养应从个性特征出发。如“批评忽视人才特长、扼杀个性发展的错误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均是正确的立意角度。
从“动物管理局”的角度看,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其出发点是好的,并能认识到全面发展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我们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是否考虑过个体差异呢,是否会出现“全面发展”而导致“全面平庸”的现象呢?
从“培训班教练野鸭”的角度看,“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这样的鼓励性的话语想必已经使得孩子的耳朵里磨出了茧子。他们看到了孩子的长处,这很好;他们引用名言鼓励孩子去努力,也很好。可是,这种长处是否真正是孩子的长处呢?当我们看到擅长逻辑思维的孩子痛苦地在画纸上涂抹,看到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含着眼泪机械敲打着黑白键盘,我们所追求的“全面发展”是否已经异化为“全面折腾”呢?还有,爱迪生的名言也被我们的实施教育者断章取义地误读,“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这句话总被引用鼓励孩子,殊不知,这句名言还有后半句“1%的灵感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这“1%的灵感”恰恰是实施教育者应该重点发掘的孩子的长处。很显然,实施教育者夸大了后天的努力,忽视了先天条件的制约,没有准确的给受教育者定位,记住了两千年前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却违背了“因材施教”核心。
从“评论家青蛙”和“思想家仙鹤”角度看,他们的话恰恰是突破审题瓶颈的关键,将两者的话结合起来看,能够找到很好的立意。他们强调的是扬长避短,看到了优胜劣汰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仙鹤看到了受教育者先天条件的制约,同时强调了提高适合自己能力的发展方向(兔子打洞,松鼠爬树),多掌握适合自己的生存本领。在这一点上,仙鹤的观点较青蛙更胜一筹。
从兔子等小动物的角度看,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更要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要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盲从,提高适合自己特长的生存能力,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通过上述的分析,本文题有以下几种切入角度: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尊重个性特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以上几种角度均属于审读材料的重要角度,考生凡围绕这些重要角度作文,由此生发开去思考社会、国家相关问题的均属视为“符合题意”。如果考生只抓住材料的只言片语立意,随来自材料,但不属于重要角度,如直从野鸭的话入手,即“汗水论”生发开去,由此确定“成功取决于汗水、努力、勤奋”的立意,就属于理解材料的部分含义,立意与中心立意较远,属“基本符合题意”。有些考生紧抓住材料中的细枝末节,如谈游泳,谈打洞,谈保护动物、生态平衡等属“偏离题意”。
选择什么文体,考生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扬长避短”,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都能写出精彩的文章;但是“文体特征明显”是最基本的要求,“四不像”的作文失分会很严重。
当然,同一个题目,因为站的角度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所谓“见仁见智”。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并以此求教于大方之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