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教学如何在“五严”背景下实现有效和高效

作者: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 路国乔  时间:2009/12/9 17:50:36  来源:luyanan原创  人气:1679
  二00九年十月十一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五严”规定。即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在省政府“五严”背景下高三一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要想通过过去那种拼课时来提效益,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提高课堂效益成为高三老师和学子决胜高考的唯一途径。而每年作为江苏语文高考必考的文言文在江苏新高考中考查分值分别为理科19分文科29分。分别占总分(理科160分,文科200分)的比例为11.9%和14.5%。可见文言文考查在江苏语文高考中的分量较重。如果文言文教学在“五严”背景下低效甚至无效,那么语文在江苏新高考中作为主阵地也就丢失无疑。所以在”五严“背景下文言文一轮复习课必须有效并且高效。那么怎么才能实现文言文一轮复习课的有效并且高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艺术的组织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使预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表性走向纵深。
  高三一轮复习花在文言文上的时间约在一个月左右。这一个月老师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训练一百篇左右的人物传记。如果还像过去那样逐字逐句翻译。每节课只能讲解一篇文言文,甚至有时连一篇都讲不完。按一周七节课计算,一个月也只能训练三十篇左右。所以训练的量不足,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所以要想通过提高训练量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那么怎样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呢?。笔者认为教者应在每节课后布置学生读三篇文言文,读时带着这样的任务:传主是谁?发生在传主身上的主要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反应了传主什么品质?需要疏通的语句或语段有哪些?文后题目中有哪些疑题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设计对于我们教过文言文的老师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高招,人人都会这样做。甚至有些老师对此持鄙视态度,因为他们过去也要求学生课后这样做了,但上课提问学生依然是一问三不知。笔者过去教学文言文对此也很苦恼,虽然布置了预习题,但学生根本不看。即使文本上也留下了预习的笔迹,也只是随便画画,应付了事。不过今年教学时,这一苦恼不存在了。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落实到位的问题。今年教学我要求学生把问题和所做的结果写在一张即时贴的胶纸上,把胶纸贴到教案上,上课讲解前,将做的情况放到大屏上展示。通过抽查三到四位不同层次的同学,基本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还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这样讲的省心,学生听的也轻松。更加可喜的是,这一方法杜绝了过去那种一人资源全班共享的抄袭现象,使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自主预习中来。这样教者授完一篇考纲所规定字数的传记文,只需要十五分钟左右。一节课下来教者可以完成三篇传记文教学,这样还愁文言文训练量不足和教学效益不得提升吗?
  第二:教师备课要改变传统,备课思想要转变错误认识,备课内容要化平均用力为重点突破。
  考纲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较多,要求较高。从实词意思到虚词用法,从句式理解到句子翻译,从信息提炼到主旨概括。要想在一节课内授完三篇文言文且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备课必须要改变传统。
  首先,要认真备课,转变文言文教与不教一个样的错误认识。
  有许多老师因为备课不认真,自己对文本把握不透,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敷衍塞责例行公事的对答案,以致一节课下来,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学生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长此以往,课堂低效在所难免。但他们把罪过全部推给学生,从不从自身找原因,错误的认为文言文教与不教一个样。最终因这种错误的思想指导而贻误了教学时机,文言文复习等于零。所以要想高效,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扎实备课。
  其次,备课内容要化平均用力为重点突破,问题设置要便于学生回答,完成预设到生成的自然过度。
  老师备课时要把握考纲,考纲强调的重点要精备、细备,考纲明确不考的坚决不备,绝不给学生产生误导。句式、常见实词、虚词,要重点备。备课时对句式特征、常见实词意思、虚词用法等知识的处理要自然,列举过去课文中所学过的该字、同式句,让学生比较一词多义及不同句式之间的区别,让学生自己筛选词句在文中的语境义。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实现了从预设到生成的自然过度。
  第三,要掌握文章的理路。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是要弄清楚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行文方式上的一些特点。教师还可交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技巧,如古人行文中常用的结构修辞法(含对偶、对举、衬托、排比、设问等)、骈句、韵文等帮助记诵。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背诵训练,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日久天长,必能培养出对文言文的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当然,教无定法,教学效果可能会因教师或学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上仅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孔之见,恳请斧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