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再商榷

作者:宁夏吴忠高级中学 马开放  时间:2008/1/12 14:05: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27
  新课程实施下的人教版新教材力求打破以往的平衡,用一种探索的目光去搜索教材富有个性的质感,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折射出教材编者的理念——贴近人本。
  诗词的解读虽与艺术鉴赏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但它自身有其独立的审美特性。在艺术鉴赏中,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鉴赏主体只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才有可能对艺术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下面就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诗词的解读与艺术鉴赏的具体应用。
  师:许多文人骚客,每见祖国的大好河山,必有所感怀,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由水生,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我,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位同学能针对这首词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个鉴赏?
  学生甲:该词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
  老师问: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
  学生乙补充:作者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石磷雄高峻等景色,绘出一幅雄伟、阔的画面。表现出一种宏伟空旷的意境。
  师:把握的很到位。
  学生丙:这首词是游黄州赤壁玑所作。借咏史表达了对古代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抒发了作者的苦闷心情。
  师问:结合全词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抒发了他的苦闷心情?
  学生丙: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年轻有为,才华过人,是他仰慕的英雄人物。作者本来胸怀报国大志,政治上却屡遭打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因此表现出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师:非常好,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学生丁:该词运用了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高远,宏阔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或传说熔融在一起,在自然界中溶进浓厚的哲学意味。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师(赞赏):哲学意味?很好,从哪句可以看出?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哲学?
  学生丁: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超然,豁达,洒脱的性格。
  师:前面一位同学说该词表现出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这位同学又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超然,豁达,洒脱的性格,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前后分析是否矛盾呢?
  学生异口同声说不矛盾,都有道理。
  师追问:既然不矛盾那作者为何能够在苦闷与困境中具备这种超然,豁达,洒脱的性格呢?
  学生丁补充:或许与他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有关,比如在《后赤壁赋》一文中提到他与和尚的交往。
  师(赞许):不错,很细心,那他为何不出家,了却尘世,却还要感叹英雄,自寻烦恼呢?
  学生丁: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吧?
  师:还有什么原因呢?
  学生丁(笑):这……,教师请他坐下,然后请学生们集体讨论。
  片刻后。
  某生: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想必作为一位文人,苏轼也不例外。他肯定受到很深的影响,毕竟建功立业,侍奉君主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作为苏轼他与一般的文人又有所不同,历史老师告诉我们道教文化在宋代盛行,依其性格他肯定还潜心研究过道家文化。
  师(惊喜):继续
  某生补充:道家思想是从老庄的思想演化而来的,而且老庄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从本质上讲就是虚无,就是将自身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掌声响起来。
  师:非常好,大家言之有理,一句话,儒,释,道是苏轼人生的哲学基础。  
  这堂课上的非常成功,教师运用引导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性强,问题应刃而解。
  片断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场景描写之中上片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古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的英雄人物;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揭示全词主旨。
  学生基本能够在掌握词的内容上完成学习的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写景,咏史,抒情的写作特点,能够较清楚的指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出作者一种豪迈,洒脱,豁达的风格。但学生对苏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缘何能够具备这种品格理解的不够透彻,教师应适当的给予引导和点拨。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寻求恬淡安宁的生活。儒,释,道三者本是矛盾的,但苏轼善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即将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蔑视丑恶,消除痛苦,执着人生而又超然物外,这是构成作者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因而他能够在逆境中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教学后记:
  所以,建议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课本以外的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量,丰富授课内容。将文本改革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我们在前进的途中,有挑战,也有机遇,但只有充分认识挑战,才能更好的利用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体实施步骤之一,更是履行好课改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