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搭建桥梁
作者:程危宁 时间:2009/12/24 22:19:10 来源:陈辰 转发 人气:940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情感丰富、才思敏捷而又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为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存有差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心里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为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搭建桥梁。
一、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在课前预设时也会经常思考:学生对这个文本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理解这个文本还存在什么疑难和困惑?他们会不会与作者有不同的见解?他们理解和接受文本的难点在哪里?这些实际上都表明: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深入地阅读文本是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最坚实的基础。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学生应当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学生只有充分地阅读、思考了,亲密接触和感知了文本,并调动自己的各种相关知识与生活体验,使文本言语形象在头脑中“立体化”,并转变成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的个性化解读。而这样一个过程就需要时间,尤其是阅读、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少,用最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和思考。学生与文本“磨合”的时间越长,思考越充分,个性感受才会越深入,在课堂上才会有“原汁原味”的、更真实、更深刻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失去这个坚实的基础,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些阅读课上,生字生词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通读熟,就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讨论,漫无边际地想象,尽管看似气氛热烈,其实学生所探讨的结果只能是不着边际的、肤浅的,甚至是谬误百出的。
二、 加强学生对生活体验的积累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阅读即生活的体验,解读文本就是解读生活。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都是作家、作者在某个方面生活经验的表述,诉诸于文字,以抒发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的表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生活体验的积累。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持续发展的源泉。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对语文内涵的感悟也就越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越深刻,他对语文底蕴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学生的生活体验越独特,他对文本意义的构建也就越独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是文本意义的接受者,更是文本内涵的主动建构者。他们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文本、构建意义的。学生读懂了一篇文章,说明他的信息贮存中具备了与该文章相似的信息模块,并且这个相似模块被迅速激活,提供了对该文章各个方面的一致性的解释说明。如果学生的大脑中不具备某种相似模块,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沟通,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不连贯,并且是不容易理解的。可见,加强学生生活、知识的积累应成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核心。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丰富生活阅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文本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文本材料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阅读教学一旦顺利地激活学生相似的生活积累,把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中,就必然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系统化、深入化、个性化。
三、 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诸多的对话关系中,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能将学生阅读文本的个性化的体验感悟(即学生与其他几者对话的成果)更直观地表现出来。而学生愿不愿参与对话,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有多高,学生对话的效果怎么样,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成果展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
营造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土壤。首先,我们应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机制,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也就很难有真实的属于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的交流和阅读成果的展示。教师要放下“教师”架子,将自己置于学生的平等地位,成为学生的朋友,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树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的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学生没有了思想压力、精神负担,才能在相互对话中畅所欲言,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把我们的课堂演绎为激扬个性、彰显思想的摇篮。其次,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是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为目标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有对阅读文本理解的能力,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每一个观点,即使是认识有误,也应该在平等的对话中被揭示,而不应在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损中被否定和消灭,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认识,使我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与碰撞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达到认识上的深刻性。
四、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两条相得益彰的风景线,学生若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抒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体验、感悟,势必会推动个性化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可以有力地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写作本身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每个学生对自己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充满个性特征的。若教师能从思维方式上积极引导学生,打开他们的视野,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同时在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等方面予以指导,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写出属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体验与感悟,并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快乐与成功,就必然会解决学生谈文色变的作文困境。学生一旦感觉作文不是难事,则无论是自身思维的发展还是面对高考的压力,都会让他们想一步一步的写好作文。而学生的作文如能达到“自主”、“真实”、“创新”的目标,能真正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这必然会促进他们去思考文本,从而有力地推动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的阅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更应是新时期根植于每一位教师头脑中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方法和途径,为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架起一座桥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