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高招生语文试题(湖南卷)分析与评价
作者:佚名 时间:2010/6/20 18:38:57 来源:ht88111 转发 人气:2003
试题整体特点
大体说来,2010年湖南语文卷体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适应新教材,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进行了有效的衔接。
试题对新教材的知识点覆盖较广,如“语言知识和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默写”、“新闻短评”等模块,覆盖率超过70%,为实现“平稳过渡”提供了保障。在能力点上,试题体现了“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等新考纲要求,与新课改实现了有效对接,如15题的反向提问、18-19题的审美判断和理性判断以及“选做题”的主观探究,皆体现了以上三个亮点。
二、试题富于时代蕴含和文化蕴含。
“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其运用之中”,维特根斯坦这一断语指明了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向度:在现实和特定文化语境中领会和习得语言。今年的湖南卷比往年更好地体现了语言材料和文章阅读的现实和文化内涵,比如“语言知识”题中的“世博园”“低碳绿色”“高铁”“全球化”等语汇,一般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对“志愿精神”的探析、“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一朵午荷”)所寓的民族性和现代性审美内涵,以及“新闻短评”关于互联网性质和功能的评析等,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于新课改的目的和要求的深刻认识。
三、设题难易适中,体现了较好的区分度。今年的试题题型变化较大,主观题比重增加,给命题增加了控制的难度。但就答题情况看,命题者对难易度和区分度的把握比较理想。新增题型15题和20-21题得分率分别为66%和65%,传统题型除“文言文翻译”外得分率都有所上升。区分度把握较好,没有出现像往年“短文赏析”题得分高度集中的情况。
试题具体分析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
5道题的难易度控制比较好,语言材料很有时代性。其中第5小题在去年注重传统文化知识(对联)的基础上又有变化。本题综合考察了考生对诗歌语境的理解力和平仄等语言知识,难度适中。
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22分)。
选文与时下“三国热”契合,体现了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在连考了两年“传记”体后考“史论”体,并在文言知识中新设“断句”考点,体现了湖南卷的求变意识。
翻译题得分率为42.2%,比前两年都有所降低,恐怕与选文体例以及所选句子的难度有一定关系。考生译不准的地方集中在“委身偏方”和“此易与耳”。
第三大题,古代诗歌鉴赏和默写(13分)。
“诗歌鉴赏”选择了著名诗人的一首词,与去年有所承续。“注释”加得较好,有利于考生答好第二问(赏析“下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一问分析“蓑”“映”二字妙处,一难一易,分寸拿捏得好。本题得分率为51%,三年来首次超过50%。
默写题平均得分63%,控制较好。
第四大题,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
选文有突破,自分省命题以来首次选用社科类文体,值得肯定。15题是新增题型,设题同时体现“分析概括”和“探究时代精神”等要求,是一个较好的尝试;平均得分3.77,得分率为66%。
第五大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22分)
《一朵午荷》是曾就读于湖南岳云中学的台湾现代派诗人洛夫的名作(1979年台北出版的散文集即以此命名),其内蕴丰富复杂,富含诗人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荷花的美、死生轮回)。命题回避了鉴赏文章主题,而侧重具体的内容形式分析,是明智之举。
16题要求理解标题中“午”的含义,区分度较好,一半左右的考生能结合文本回答出“将谢未谢的生命状态”的含义。
17题归纳画线段落的含义并指出其结构作用,前者似乎为迁就后者而命题,从归纳段意的角度讲,这一过渡段应该不是最合适的。
19题,“思绪”是否改为“思想过程”更明确体现命题意图?因为“思绪”确有“情绪”之意,一部分考生正是从此意涵理解题意的。
本题平均得分12.27,得分率55.8%,同比去年17分的48.7%,增加了7个百分点,检测效果是比较好的。
第六大题,选做题(6分)。
本题分值虽不大,但因为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新考纲的要求,故最让中学师生关注。两道题都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内容和形式都较有新意,难易度控制较好,值得肯定。尤其是“新闻短评”,既符合“读题”的时代特点,也回避了就某一则新闻加以评论的思维惯性(以及这则新闻被部分考生熟悉的风险)。本题得分率为65%。
第七大题,作文题(60分)。
作文题“早”,平实而让人出乎意料,容易入题而在拓展需见功夫,有较广的立意空间。从答题效果来看,佳作比去年增多,偏题作文比前几年都明显减少;记叙文或叙事散文明显增加,使得偏于议论的写作现象得以缓解。与现实的关联度有所增加,但还有较大的开掘空间。“平实地向现实延伸”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关注的导向。本题平均得分41.76。
就考生作文提几点意见
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有如下几个特点:
1、记叙文的比例增加了,从前两年的20%左右增加到了30%强,“优秀作文”中记叙文或叙述性散文比例更高,除了与今年的作文题有一定关系,也与广大师生更“务实”的观点(多数考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更强)有关系。当然,去除文体的限制,还会有更多考生更能找到自己恰当的表达方式。
2、繁缛文饰的表达明显减少了。这要感谢广大一线教师对一种健康文风的倡导。但与此同时,“我站在历史的路口”,铺排历史名人及其掌故的现象似乎有增无减,仍需引起注意。
3、议论文一如既往地不讲道理,大量重复举例,或者依事例立观点,使得观点四面发散而无法收拢,更不用说能得到纵深推进。
以下我只就议论文写作提几点意见:
1、议论文的观点应是一种理性思想的表达,应有普遍性和辩证性。如说“早”:“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早人一步”,“早,是成功的关键”,这样的判断准确吗?不准确,这是把可能律转换为了必然律。“早,意味着早一点说出你的爱”,作为分论点能成立吗?不能,因为这是把感性个别的现象上升为普遍理则。
2、把道理说清,填平具体事例与普遍观点之间的沟壑。一万个事例也无法自明地彰显某一个普遍论点。事例只能充当道理的辅助说明,而不是相反。比如在阐释“行动要适时,早未必就好”的观点时,思辨力强的考生就会层层分析“为何”要适时(比如人的成长和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主观需要要符合客观规律;中国文化又为何在伦理层面上倡导“早”呢,往往与现实的压力相关),而思辨思维能力差的同学只会想到几个特殊的实例,而一旦遇到相反的实例,他就会陷于自我矛盾之中。
3、反对平行展开,尤其是无中心的平面发散。联想类举,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特点,与现代议论文的纵向分析的要求相距甚远,也是目前中学议论文中必须克服的一个瓶颈。“早是勤”“早是青春活力”“早是希望”等观点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非常普遍,很多老师觉得正常,但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严重的思维错乱。
每年的作文都会有某些方面的进步,也有老问题和新问题的展露,考生的进步是对我们付出的汗水的嘉许,考生的不足则提示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