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老师”成就“高学生”
作者:周翠萍 时间:2010/9/2 16:19: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15
课程改革已经十几个年头了,但是,很多老师还是担心“演员”把“戏”演砸了,于是把“精导”变成了“长导”,学生的“演员”地位被动摇;有的老师也害怕期末质量检测效果不理想,认为学生“自学”没有老师“讲解”来的快。其实老师的顾虑都是多余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的越坚决,那么教学效果就会越理想。我在学习和教学中经历的两个生动的例子可以打消你不必要的担忧。
下面两个例子中的“差老师”并不是我要称道的对象,但是他们业务水平上的“差”却阴差阳错地成就了成绩优秀的“高”学生,直到今天两个老师也许还没有解开自己成功的奥秘,但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为我们诠释了他们的一切。
1983年我升上了初中二年级,我们班换了一个新数学老师,全班同学都很难过,因为我们原来的数学老师教的很好。原来的数学老师姓魏,他名副其实,的确很会“喂”学生,他“嚼”得细,“嚼”得烂,食物“喂”给学生很好消化。每堂课他总是从上课讲到下课,每节课他都会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几个类型讲解例题。布置作业也总是找一些讲过的类似题,从不超过讲课的范围,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轻松完成作业。刚换的数学老师学生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他讲例题只讲关键步骤,简单步骤让学生自己解决,有时容易的例题他干脆不讲,布置作业也是信手拈来,从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上他的课学生感到吃力,做他的作业学生更是无从下手。面对这样的“差劲”老师,我深深的感到:老师是靠不住了,学业只能靠自己。我于是借来了大量的学习资料,课前把下节要讲的内容先学一遍,能自己学会的自己学,自己学不会的找同学解决,实在不行的留到课堂听讲。做作业遇到难题的时候,自己查找资料,一本资料不行再找一本,这个方法不行就再换种新方法,在一次又一次的“查换”中总能使疑难得到解决。刚开始的确感到“难”,感到“苦”,但是时间长了反倒觉得“乐”和“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经过千辛万苦的人你是绝对体会不到其中的滋味的。到初三的时候,自己收获的不仅是做了上百本资料,更重要的是总结了大量的作题方法,积累了丰富的解题经验,而且这种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所以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中考的时候,我的数学分数99分,名列全市第一。
开始的时候,我恨过数学老师,恨他不像原来的数学老师那样“细致入微”的教给我们知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反而感谢他,正是由于他的“撒手不管”,才成就自己的数学高才。
1998年我高薪聘请到一所私立中学当老师,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班里的任课老师绝大多数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教师,只有化学老师不太理想,他口才不流利,表达不清楚,思维不明晰。我很为学生的化学成绩担忧,学校领导也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而被迫录用下来。然而,事情的结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年终我们学校与邢台的几所名校联考,只有化学成绩遥遥领先,高出其他学校20多分。中考成绩也只有化学名列全市第一。面对这一不可理解的成绩,大多数老师感到十分困惑,我在深入了解学生之后,终于揭开了谜底:学生因为听不清化学老师的讲课,在班长的提议下化学课上成了“自学课”,学习时,前后桌结成学习小组,有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实在不行再找老师。用这种方法上课,开始是出于无奈,但后来变成了自愿。学生觉得这样上课,提出问题自由,回答问题随便,讨论问题激烈,解决问题彻底。化学奇迹就是这样由学生创造出来的。
我不知道我班的学生是不是像我感谢数学老师一样来感谢他的化学老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真正学好了这门课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