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听课有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9/30 0:17:03  来源:iuyue0109 转发  人气:1028
  本学期开学后的第三周,我校按照惯例举行教研组公开课研讨活动,我们初一政治备课组的曾现云老师主讲了《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现将听课情况汇报如下,并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和认识。
  课题: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授课教师:曾现云
  课型:新授课(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日期:9月18日
  教学过程记要:
  一、目标导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二、目标感知:
  生齐读目标,并把目标转换成问题
  三、目标探究:
  ㈠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1.读读想想:师出示学习指导要求,引导学生阅读P8页辅文思考“奥期特洛夫斯基”为什么呼喊“生命之火万岁”?
  小结并指导记忆: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2.事例分析情感教育并归纳结论:
  图文展示——残奥会山东首金获得者崔娜
  3.活动交流:令自己快乐的事
  4.图片比较:宇宙、乌龟等和人的寿命比较
  结论:人的生命非常短暂
  5.感悟名言:罗曼•罗兰和庄子
  结论:人的生命不可重复,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总结归纳并指导记忆检查:为什么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㈡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
  1.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讨论并思考:哪些法律对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作了具体的规定?
  小结: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明确法律赋予的权利,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2.情景分析: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办?
  ①晚上骑车经一个十字路口,看见红灯亮了。
  ②放学路上,一个开车陌生人让你上车。
  ③同学落水。
  ④发现厨房煤气没关好。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我们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和危险的发生。
  3.事例分析:
  事件概述:两同学是好朋友,课间打闹,一同学受伤住院,两家打起官司。
  思考讨论:你和同学之间有过过度嬉闹的现象吗?今后怎么办?
  小结:我们在珍惜、保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
  总结归纳并指导记忆:我们应该怎样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
  四、目标总结:全课总结,总体知识网络构建
  五、目标巩固及检测:完成预设练习测试题,检查目标达成度
  研修前我的听课感受:
  本课总体感觉比较成功,教师备课充分,目标达成较好,主要表现在:
  1.典型事例引入课题,引入自然恰当
  2.目标明确,设置合理,并将目标转化成具体问题,便于操作。
  3.事例分析典型具体,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由具体现象引导归纳结论,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认识。
  4.重视情感教育和觉悟惨透。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建议:进一步加强双边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尽量避免教师的代劳行为。
  研修中我的学习体会:
  曾老师的这节课代表的是目前我们地区大多数教师普遍采取的做法,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这种模式主体上没有什么缺陷,但放在新课程新课改理念的天平上,这样的课就显得有些苍白了。
  1.因为我们最终侧重的还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是觉悟的落实情况。我们不是关注学生的行为成长,而是偏重知识原理的记忆,这种情况固然与我们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更多的还是与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关,我们似乎已经根深蒂固地习惯了教师做课堂主人的角色,而无法真正从行动上将课堂的主人身份还给学生,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也都是围绕教师怎么教而进行设计的,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深入思考。
  2.缺乏体验式情感教育方法。
  在研修中听了不少成功课例的典范,我发现他(她)们有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就是比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感受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既能轻而易举地拉近了师生距离,引发课堂兴趣,也能较好地惨透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但这种做法,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却很少使用,并很少做这方面的探究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课显得干涩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3.疑惑:目前很多教师已能初步了解新课改,并能主动将新课改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的考试体制是新课改理念推行的重大障碍,主要表现在考与学的不统一。不少老师对比实验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能适应目前考试体制的要求,以至于出现了学生课上讨论研究热烈异常,考试却是知识掌握一般的相反局面。如何解决考与学的统一,真正让思想政治课达到它应有的育人标准,是我们主管部门需要迫切研究解决的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