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走和学着走——小议学生如何听课
作者:广东省揭阳第二中学 黄霓 时间:2007/5/2 3:32: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20
在课堂上,学生听课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课前不预习,只是上课时抱着书本去教室听课,一节课下来,毫无头绪,老师强调的很多重点都听不懂;第二类,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步伐、节奏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类,课前也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还积极思考,及时发现、总结老师的独特思维方式,是教学活动的主动者。
第一类当然是我们应该摒弃的听课方式,那么,第二类和第三类呢?他们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有何区别?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果有何不同?
比如在一节字形单项训练课上,第一类的学生课前没有完成练习题;第二、三类学生课前都认真完成练习题。课堂上老师除了给学生校对答案,还给学生讲造字方法,让学生更容易记下这些常用字的含义。如习题中出现“馈赠”,老师让学生回忆,还有多少个跟“馈”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的字。同学们积极反应,找出了“愦、匮、篑、聩、溃、蒉”等六个字,接着老师启发学生利用形旁区分它们的词义并组词。结果,第一类学生看大家在记,也忙着记下来;第二、三类则认真地做笔记。表面看,第二、三类学生并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一节课下来,第二类学生基本掌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第三类学生不仅掌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学会了这种识字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他们获得的是第二类学生望尘莫及的。
为什么同样认真,效果差别这么大?原因就在于是学习的参与者还是主动者。参与者,跟着老师走,侧重于结果――问题的答案或老师讲授的知识;主动者,学着老师走,侧重的是过程――分析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套句俗话,跟着走者,得到一条鱼;学着走者,得到捕鱼的方法――渔。
学生听课是跟着走还是学着走,不仅仅是学习效果不同,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上面所举的教学实例是属于知识性传授,如若是鉴赏性的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就有天壤之别。比如分析《城南旧事》中“厚嘴唇的人”的人物形象时,第二类学生事先也预习了课本,但课堂上学生讨论时,他们就安安静静地坐着,在他们的心里,总想着:老师你有参考答案,我们怎样想都比不上那答案标准。所以他们一脑子心思认定老师简直是浪费时间。第三类学生就不同,他们大胆发言,发表见解。这时老师才有可能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评价学生的发言时,老师如果侧重他们思考问题时的切入点、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肯定他们思考、分析时的闪光点,或指出思考的误区,那么,整节课,师生都在探索一个“过程”――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仅是获取“结果”――问题的答案。如果整个课堂的学生都是第二类,老师又怎么去引导?所以学生想听到一节“精品”的语文课,除了老师的功夫外,还需要学生们的大力配合。
怎样听好一堂语文课,最大限度地收到最佳效果?答案已经很明确:“学着走”!习惯于“跟着走”的同学怎样才能学会“学着走”吗?问题很简单,就是观念的转变,不要拘泥于答案,要把眼光放远点。得到“鱼”,今天就有鱼吃,以后不一定有;得到“渔”,或许今天没鱼吃,但他们会一生有鱼吃。
广东省揭阳第二中学 黄霓
发表于《广东教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